![](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307/27/10-11-46-17-8548.jpg)
“之前用来养鸡的几个闲置大棚没想到在今天又派上了大用场。”博兴县庞家镇栾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平民说,自从市畜牧兽医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高传庆来到村里之后,从村里的实际出发,盘活闲置资产,带领村民们发展双孢菇种植,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
将双孢菇种植 作为致富项目
栾李村村南有15个旧养鸡棚,面积近7000平方米,是2006年上级扶贫资金项目所建。由于近几年肉鸡养殖行业不稳定,一直闲置。入村伊始,高传庆便开始思索如何把这一闲置的资产盘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栾李村党支部书记李平民重复着这一句从高传庆嘴里学来的谚语。“我们和高书记一起反复商量研究之后,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和群众代表共计25人,参观考察了无棣县国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林下散养鸡、市农业局食用菌开发中心的双孢菇种植大棚、惠民春生食用菌科技发展公司的标准化大棚、博兴经济开发区董高村的阳畦韭菜基地4个项目后,认为发展大棚双孢菇种植比较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李平民说。
农业部门的专家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一平方米大约出产10公斤双孢菇,一个大棚占地400平方米,双孢菇大约是8块钱一公斤,这样的话一个大棚一年的毛收入就有五六万元。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把本钱捞回来。”
“通过改造现有的闲置大棚和新建部分大棚,一两年就能实现群众脱贫致富。”高传庆信心百倍。
第一茬双孢菇喜获丰收
“为了降低风险,先让一小部分村民尝试种植双孢菇。”高传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终确定三个农户“打前站”。
5月29日,正好是周末,在家休息的高传庆刚起床便接到李平民的电话:大棚里长出一个蘑菇来,雪白雪白的。高兴的高传庆一脚油门便赶到了村里的大棚。
6月中旬,9个大棚的双孢菇均进入繁盛期。“满地都是啊,雪白雪白的,真喜人。”李平民回忆起当时采蘑菇的情景还是满脸的兴奋。第一茬双孢菇丰收的时候,正值麦收时节,三个种植户都忙不过来了,不得不雇人来采蘑菇。“越是采不完才越高兴。”李平民说。
“采完就有人来收走。尤其是市农业局食用菌开发中心承诺成色好的孬的都会来收购。”李平民说,在高传庆的帮助下,双孢菇的销路完全不用发愁,真的是“很发财”的项目。
高温天气带来小挫折
只顾着采蘑菇、卖蘑菇,高传庆和他带领的双孢菇种植户还没来得及庆祝,高温天气便来了。据介绍,高温是双孢菇生长的克星,适宜双孢菇生长的温度极限是23℃,而栾李村条件简陋的改造大棚温度超标,第二茬双孢菇因此夭折了。
“外界温度达到了30℃以上,大棚里的降温设备作用甚微,眼看着蘑菇变蔫了,枯萎了。”高传庆说,自己心疼得都掉眼泪了。
“第一茬双孢菇丰收的事实是有目共睹的。不是这个项目选的不对,也不是咱们种得不好,是高温天气这个客观条件摆在面前。”没有埋怨,没有不解,以李平民为首的种植户反过来安慰高传庆。
鉴于现有大棚抗高温能力差的现状,高传庆决定三伏天过后再带领村民们栽种第二批双孢菇。也有农户认识到了种植双孢菇的美好前景,新报名参加双孢菇种植。“我一定不辜负村民的期望,带领大家搞好双孢菇种植。”高传庆说,下一步想建设几个高标准的新大棚,进一步减少天气对双孢菇的影响。
计划建立合作社为村集体增收
栾李村种起了双孢菇,并且第一茬收益很高。这个消息在周边的村子不胫而走,许多外村人也想加入双孢菇种植行列。“周围种植的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更有利于加快村民致富的步伐。”高传庆说。
栾李村村集体无固定收入来源,收取的土地承包费主要用于偿还村干部前期垫付的水电费等公益性欠款,寅吃卯粮的现象非常突出,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集体没有钱,为村民办事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李平民为此也觉得很苦恼。
“下一步我想成立合作社,将双孢菇种植产业化发展,同时也能为村集体创收。”高传庆期待着合作社能实现村民和村集体的双增收。 (原标题:高传庆:盘活闲置资产 双孢菇开辟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