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改变“靠雨种田、靠天吃饭”,农牧民致富无门的局面,该镇经过多方考察,充分认识到发展食用菌能够将当地丰富的木屑资源、秸秆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同时,该镇地处库伦旗南部山区,气候适宜,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该镇将食用菌定位为一项“绿色朝阳”产业,并致力于将扣河子发展成为“通辽市食用菌第一大镇”。目标和思路确定以后,历任党委、政府领导矢志不移、常抓不懈。今天,扣河子镇食用菌产业已经由1999年的6户、1万盘发展到今天的6处基地、500万棒的年生产能力,产品远销北京、沈阳、赤峰等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镇的富民支柱产业之一。
政策扶起大产业
扣河子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到今天,并非一帆风顺,曾经历了市场行情低迷、群众生产消极和气候异常等特殊境遇,每每在这些时候,该镇党委、政府都会通过政策扶持,解除菇农创业之初的艰难。平安村的滑子菇栽植户王子才回忆说:“2006年之前,食用菌干品市场价格起伏较大,价格好时,大家栽培积极性也高,价格低迷时,便会产生放弃的念头。镇里掌握情况后,制订出台了政策,对新建菇棚的户扶持红砖和竹竿,对菌种每棒补贴五毛钱,并帮助困难户协调贷款,使大家渡过难关坚持下来。现在条件好了,全部到基地生产,人不用太受累,蘑菇全是保护价,收入也大大提高了。”近年来,扣河子镇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避灾型产业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先后在平安村、扣河子村、东窑子村、五家子村、哈达图村和文家杖子等村建设食用菌基地6处、食用菌棚214座,实现了避灾、稳产、节能和增收。2012年,全镇共生产食用菌500万棒、1000万斤,创产值2000多万元。
协会推动大发展
“政府出资帮助我们建基地,公司统一生产菌棒、技术包教包会、蘑菇保护价回收,基本上是零风险,我们稳赚不赔,这样的买卖谁不干?”五家子村食用菌栽培户翟广学说。为最大限度保护菇农利益,2002年该镇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多年来,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每年由协会统一组织进行菌种供应、技术指导,对菇农实行“统一制菌、统一技术、统一回收”,在产前与菇农签定订单,提供技术指导、菌种供应,并按保护价回收产品。按照会员分布情况,协会为每个基地安排1名技术人员,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市场动向,为菇农提供信息服务,让菇农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做广大菇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龙头拉长产业链
通过招商引资,扣河子镇先后创办和引进了蕴绿菌业和浙江庆元两家集生产示范、菌种培育、产品回收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建立起完整的食用菌产业化体系。目前,全镇共有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1条,烘干车间4个。在蕴绿菌业加工车间,指着一条生产线,公司负责人郭富自豪地说:“在这条生产线上,蘑菇只要转上一圈,价格就翻两番,产品直接销往沈阳、北京等城市,深受消费者认可,供不应求。”围绕提高产业附加值,蕴绿菌业注册了“蕴绿”商标,积极打造绿色无公害知名品牌。“我们的‘蕴绿’牌香菇,不用农药,不用化肥,是正宗的绿色食品。”蕴绿菌业车间负责人周桂芹介绍着自己的品牌,一脸自豪。目前,蕴绿滑子菇、蕴绿黑木耳、蕴绿香菇、蕴绿平菇4种食用菌产品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食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获得了无公害产品标志使用权。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有机认证。在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下,扣河子食用菌产业正在茁壮成长,生产的蘑菇品种已由单一的滑子菇扩展到香菇、平菇、双鲍菇、黑木耳、杏鲍菇、秀珍菇、鸡腿菇等10多个品种,广大菇农的食用菌增收之路越走越宽,朵朵小蘑菇正在为扣河子人撑起“致富伞”。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对于我市南部山区而言,在耕地有限且地形条件受到重重限制的情况下,其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扣河子镇发挥当地丰富的林木、秸秆、稻草等资源优势,利用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的特点,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协会运作、规模发展”的思路,通过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方式,把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在助农增收的同时促进了农牧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在土地之外开辟了一条符合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路子,其成功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原标题:库伦旗扣河子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纪实)
(原标题:库伦旗扣河子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