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巧曾经是中牟县万滩镇的一位农民。2011年,河南邦友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有限公司把她家的6亩地流转了,每亩地每年的租金是1500元,每过5年就会递增一次。刘顺巧家里有3口人来到邦友公司打工。现在的她感觉自己作为一名农民已经不再是那么“地道”了。
每天按时上下班,工作6个小时,身穿白大褂,上班之前先消毒,工作环境温度适宜,干净整洁。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邦友公司食用菌菇项目接种车间工作的刘顺巧实在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虽然公司的名字叫"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有限公司",产出的东西也是农产品,但是干的活却不像农民的活。”刘顺巧疑惑地说,“不管是啥,挣钱就行。除了土地租金,我每个月还能拿到4000多块钱的工资,我手快。”
从刘顺巧所在的接种车间顺着流水线“逆流而上”,依次是消毒灭菌车间、培养基制作车间,流水线上满是身穿白大褂的当地农民,每人一道工序,安静又繁忙。再往前就是堆积如山的原料了。该公司副总经理胡一平介绍说:“这些种蘑菇的原料都是取材当地,包括玉米芯、玉米秸秆、木屑、麸皮等,光是玉米秸秆一项,每年都要消耗20多万吨。”
“食用菌生产只是我们的一个项目,我们是循环经济,食用菌采收之后,废菌孢进行生化处理,生产有机饲料,利用有机饲料发展养殖业,动物粪便加上食用菌废渣生产沼气,沼气渣生产有机肥料,发展种植业,加上观光农业,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链条。”胡一平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吸收了300多名当地农民在公司工作,预计全部项目投入运行之后需要1000多名工人。”(原标题:中牟农民刘顺巧 生产流水线上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