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高考完,马群报考了德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大二下学期一门选修课程,让马群初步接触到了食用菌,特别是一次课外实践,参观德州市食用菌研究所,让马群萌生了种植食用菌的想法。大二暑假,马群自购书籍,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同时在青岛市的各个批发市场进行考察。他上网了解到,青岛周边并无大型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这更坚定了他到农村创业的决心。
历经失败 十几万元买了经验
“满大街找原料,买锅炉,建大棚。”这些问题,对于之前“只见过棉籽壳,不知道棉花长什么样”的马群来说,有点措手不及。
2009年4月份,前期工作终于准备就绪,技术问题成了更大的“拦路虎”。之前马群接触的食用菌种植技术,来自学校的实验室,与大田实际种植技术差距很大,他只能自己摸索。马群决定从小做起,“租了2分地,待技术成熟后再扩大。”
第一次,马群自己种了2000袋菌种,全部失败。他打电话问德州食用菌研究所的周所长,对方说培养基消毒不彻底,具体怎么不彻底,马群只能自己考虑。第二次,马群加大了消毒时间,还不成功。一次次试验,一次次询问,最终找出了原因:蒸汽池太大,蒸汽量不足。
“每次失败,心里特别难受。”在长期独居的过程中,马群也练就了一套自我调解法:“为什么失败,下次我应该注意什么,找出原因来,自己不但不会难受了,还会很有成就感。”
2012年春节,创业三年,苦没少吃,罪没少受,却一分钱没挣,反而倒贴了十几万元的马群迎来了一个关口。家人开始劝他,希望他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三年投这么多钱,没有挣钱,我不后悔,但我也不想就此放弃。”不后悔源于三年的失败经验,让他在技术上摔打成熟了。春节过后,马群给家人立下了军令状,“再给我一年的时间。”马群说,他需要用时间去证明自己。
事业走上正轨 现在最缺的是资金
2013年6月,马群的创业终于迎来了转机,去年新租用的半亩厂房内的平菇长势良好。为了多挣一些,马群没有批发出售,而是每天自己拉着平菇去赶早市。
种植区环境好,而且一直用崂山水喷洒,马群的平菇比市场上一般的平菇质量高,口感好。不多久,市场上就有越来越多的回头客来买他的平菇。“我的平菇5元一斤,其他人的4元都卖不动。”
自己平菇的畅销,让马群看到了更大的商机。他最近又以每年9000元的费用,租了个专门种植食用菌的大棚,里面有现成的空调和架子,架子可以放三层培养基,1.2亩的大棚相当于3.6亩的面积。
随着技术的熟练掌握,马群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最缺的就是资金。”马群说。随着新租用大棚的投入使用,马群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发展。现在,马群正和青岛一大型企业食堂进行商谈,打算以后与青岛市的部分酒店和企业食堂建立合作关系。
独居山村4年,没有网络,没有朋友。4年间,马群学会了做饭,也学会了抽烟。一个人打台球,一个人抱着吉他独自高歌,成了他排遣寂寞的主要方式。
随着事业渐入正轨,闲的时间越来越少,需要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寂寞感反而减少了。“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在马群看来,未来的路一如门前的山道,看不到尽头,但自己却始终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