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总经理衣德成刚和记者唠上几句,他的手机铃声就响起来,“你好,今天的货早就卖完了,明天早上肯定给你装车。”衣德成胸有成竹地直打保票,“草菇、平菇、鸡腿菇、鸡针菇任你选,批发价格照旧。”原来,打来电话的是长春一刘氏客商。
衣德成原来是辽河农垦管理区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一直热衷于食用菌类研究的他,退休后有了更大的舞台。在1.9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里,通过多渠道筹资,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建起了锅炉房、制菌室、化验室、接种室,充分利用当地的玉米芯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已成为四平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品销往长春、河北、内蒙古及周边地区。
孤家子镇张家街一队队长马森是这个生产基地20户示范户之一,外出打工多年,既没挣到几个钱,更没攒下钱。自从建起食用菌大棚,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草菇大棚内,马森冒着摄氏40多度的高温,光脚赤背,带领工人们紧张地采摘草菇。棚内的宽垄周围能够长出蘑菇,记者还是第一次见识。看出记者的不解,马森立马打开了话匣子:“看似简单,技术要求却很高,垄的高度宽度都有讲究,把草菇菌埋在垄里,垄与垄之间的水沟根据温度补水,以保持湿度。昼夜采摘,一天要采摘5至6批,不然的话就要‘散花’,质量无保证,价格会大打折扣。”
马森家建起3栋大棚,面积共3000平方米,每平方米产草菇30至35斤,批发价格每斤4元,一茬草菇纯收入达6万元。春秋种植鸡腿菇,两茬纯收入10万元,一栋大棚年收入16万元。马森光棚内种植蘑菇年收入就达40多万元,还长期雇用了6名当地农村妇女。他高兴地说:守家在地一样能有可观的收入。在生产基地,像马森这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
做大一个产业,铺就一条富裕路。说起种植食用菌,衣德成有着更远大的发展前景,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家庭农场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引领,示范户带动,将立秋后的120万包食用菌菌包从“小庭院”引向“大田野”,逐一形成8000户的种植规模,把辽河垦区打造成蘑菇“之乡”,成为四平地区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菌产品集散地。
树立一个理念,串起一条产业链。食用菌产业以玉米芯、稻草为原料,废旧利用,生态环保兼顾,科学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公司已为产品注册了“初阳草”商标,将生产以蘑菇为原料的香肠、酱油、饮料、罐头等系列产品,打入都市超市,提高附加值。
拉长产业链条,使小蘑菇不断增值,以适应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衣德成规划着他的未来:在生产基地里,不仅有食用菌栽培,还要有食用菌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等产业链条,建成集食用菌产品研发、栽培、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增加就业,让农民致富。(原标题:小蘑菇“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