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基地,菇农们采摘包装运输,棚室架上蘑菇的清香与烘干房散发的浓浓菇香,沁人心脾;加工企业,一件件美味的菌类产品正发往全国以及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菌文化产业园,机器轰鸣,一个个在建项目有序推进……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场面,无一不在告诉你,这里是“中国食用菌之乡”。
这正如平泉县委书记董正国所说:“平泉食用菌从无到有,之所以能持续发展20多年,成为产业标杆,主要原因就是在产业升级上做加法,在环境污染上做减法,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逐步向现代产业迈进,最终使产品走向世界。”
小蘑菇,大集群,规模效应让“草根产业” 盛装起航
平泉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很多贫困县区一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了早日脱贫致富,县委、县政府历届决策者带领全县人民一直不停地探索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敢吃螃蟹”的平泉人开始在自家庭院试种蘑菇。厚实的收入,让一部分平泉农民首先感受到了“创业”的成功和喜悦。从此,平泉人内心创业激情与致富的冲动再也无法抵挡,一时间“庭院经济”火了起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平泉县进一步确立食用菌产业的主导地位,该县将食用菌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打破以往支农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做法,打捆使用农牧、水利、扶贫等农口项目资金,县财政每年还单列1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菇农贷款贴息、设备补贴及园区基础配套,引导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历经20余载的苦心经营,平泉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县现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食用菌专业乡镇11个,专业村108个,园区总面积超过5万亩。先后获得“中国食用菌之乡”、“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等诸多荣誉称号。平泉瀑河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树满原是卧龙镇土生土长的农民,从1996年发展2000袋香菇到2001年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起食用菌鲜品购销公司,再到2011年在韩国首尔成立河北省首家“菇菜贸易有限公司”直接对韩贸易,十几年创业历程让高树满收获巨大成功。“我公司是承德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年出口香菇4000吨,占全县总量的40%,年创外汇2000多万元。”说起公司的发展,高树满由衷的自豪。
在平泉,尝到蘑菇“甜头”的,远不止高树满一人,小蘑菇直接造福受益全县10余万农民。2013年,平泉县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4亿袋,预计实现产值4.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从农民房前屋后一路走来的“草根产业” 如今已成长为全县最靓的产业名片,精彩演绎了令人惊叹的致富传奇。
小链条,大生态,品牌优势让“草根产业” 羽化成蝶
在平泉人民手执金钥匙打开致富大门的同时,平泉县委、县政府一直以主导者的角色,深入产业发展每一个阶段运筹帷幄,按照路径最多元、产品最丰富要求,发展菌,延伸菌,超越菌,产业处处可见绿色发展轨迹。
走进平泉县雹神庙村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多层立体培养架上撒满洁白鲜嫩的蘑菇。原来的雹神庙村家家养牛,每日数吨的牛粪很是头疼。自从种起双孢菇,村里的牛粪和玉米糊都变成了“抢手货”,“养殖——草腐菌种植——有机肥还田”的循环生产模式,让农业生产也从传统的线性生产变为循环生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飞。在黄土梁子的奥科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将收购来的废菌棒捣碎加工成生物质燃料。公司负责人冯尚全告诉笔者:“在平泉,2/3的菇农蒸菌用的都是这种燃料,以前烧煤每袋燃料成本是1毛5分钱,现在只需8分,燃烧后可以直接还田作肥料,节能又环保。”
正是因为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平泉食用菌产业在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中转型,实现加工业、菌业、种植业、养殖业之间的循环。以食用菌为核心的“从一根稻草到一朵蘑菇”、“废菌棒到有机肥”多条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了产业对资源的利用率,每年可增加产值3亿多元。
正是因为有了食用菌这个源头活水,全县食用菌经纪人2000余人、购销点100余处,建立了强大的营销网络,食用菌产品以质量和品牌效益占据优势,在市场中稳操胜券,在商品大潮的洗练中,实现了化茧成蝶,展翅飞翔的历程。
小康路,大王牌,科技创新让“草根产业” 续演致富传奇
平泉县有农业人口35万,占总人口的70%,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关键在农业,重点在农民。 “平泉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力量,来自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更来自加快升级产业结构的实践深度。作为食用菌产业大县,要坚持不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食用菌产业‘升级版’,实现‘有中生新’,支撑起农民致富大梁。”县委书记董正国如是说。
走进平房乡润隆工厂化双孢菇生产园区,几十栋标准化厂房掩映在青山绿树间,恒温的出菇车间内工人正忙着采摘。这一占地240亩、总投资6亿元的现代化生产基地见证着平泉食用菌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历程。这样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在平泉还有很多家。
在解决产业发展层次低端问题上,平泉县把提升食用菌发展质量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通过金融扶持、土地供给等政策杠杆,撬动规模民企退城入园、出乡进园,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县域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之路。
平泉食用菌产业领域的科技力量十分雄厚,除建有食用菌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全县还有20多家民营科研机构,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攻关。县食用菌协会、乡镇分会、村组食用菌示范户形成了多层次技术推广网络,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引入食用菌产业,是平泉食用菌产业发展又一战略性举措。在平泉,一提食用菌,很多人会兴奋地告诉你:“一定要看一下中华菌文化博览中心,它是按着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标准建造的,不看一下,你会后悔。”该中心建成于2010年,整个中心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食用菌的资源、科技、历史、文化等内容,助推了平泉食用菌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增值,有效传承了中华5000年的食用菌文明。
回首过去,平泉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劲头,从未像今天这样足;着眼未来,平泉从未停止苦练内功。
小蘑菇让平泉农民大步走向幸福新农村。 (原标题:平泉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