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道路走进基地深处,管理人员于光辉正掀开一块宽大的塑料布,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一筐筐30公分见长,直径15公分左右的黑色圆柱体小袋整齐的码在筐里,工人们把圆柱体小袋搬在小平车上推走。
原来这些小袋是高温杀毒后的菌包,“这些菌包要用塑料布和棉被盖好,用蒸汽炉高温加热,温度达到100度持续10个小时,常温后就可送入大棚,将培育好的菌丝体放入菌包,一个月就开始出菇,40天第一批就能上市。一批菌袋可出菇5—6茬,刚开始最旺。”有着10多年食用菌种植经验的于光辉告诉记者,“菌包由棉籽壳、玉米芯、麸皮、豆粕按一定的比例搅拌而成,每天蒸1千袋菌包,用于续补换掉出菇少的。”
一股浓浓菇香沁人心脾,大棚里工人正在摘着鲜嫩的蘑菇。这些工人大都是来自附近村里的中年妇女,殷翠红今年40岁,家里有5个孩子,最大的上大学,最小的还在上小学,“以前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在家里干活照顾孩子,地里种点玉米、大豆。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按件计算,一天能挣50-60块钱,多少能贴补点家用。”李振平讲到。像她这样的员工,还有近20个,都是大窊村和附近村子闲在家里的妇女。
据了解,柱濮镇食用菌种植基地共投资500万元,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现有大棚52个,去年年底投入使用,今年正月开始见效。主要种植平菇,少量种植着杏鲍菇、香菇、鸡腿菇和木耳。经过大半年的发展,正值基地正在趋于规范:食用菌原料和大棚草帘子等全部从省外相关专业基地统一采购,从拌料、装袋、灭菌,到接菌、育种、出菇,整个过程精细控制,严把技术关。“现在共使用11个大棚,每个棚每天出菇最少1000斤,头茬可达到5000斤,一斤现在的批发价是5块钱,每月收入12万左右。”下一步大棚将逐步投入使用,全部投入使用后年产量可达150万斤,将成为全市最大的食用菌基地,可解决闲散劳动力50多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原来在村里一年忙到头收入也不足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和生活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政策好,医疗、养老、住房都有了保障,蘑菇市场这么好,年底就等着分红吧。”60多岁的冯显年是合作社的社员,他没事经常来这里看看。(原标题:孝义:土地复垦种蘑菇 “小伞产业”助村民走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