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到武庄村采访,见到了“食用菌大王”武国现,他直爽地告诉记者说,种植食用菌之前,他在四川一家企业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他在厂职工食堂里吃了一次肉炒木耳菜,感觉特别好吃,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认定食用菌种植市场前景很好。
2005年3月,28岁的武国现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返乡创业梦。说干就干,他投入在外打工积累的5万余元,与当地农户协商,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跑到四川购买用于菌棚消毒的大锅炉等设备。然后,他雇用几个农民整地、搭建菌棚、粉碎秸秆、装菌袋,很快就搭起了2个菌棚,制作了20000多袋菌袋,几个月下来就净赚了3万元。
经过几年的打拼,武国现种植食用菌发了家。可他致富不忘身边的乡亲,在武国现的带领下,武庄村的菌农由以前的3户发展到现在的50多户,现在武庄村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该村一些木耳种植大户年收入高达20万元,是什么“灵丹妙药”让当地农民有了如此高的收入?
合作社成员老王说:“这个功劳完全归功于武技术员。他自2008年任武庄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木耳产业,带领全村把一个无资源、无收入的贫困村,发展成了一个食用菌种植专业村。”
据了解,武庄村的黑背木耳无农药残留、质量好,每到采摘季节,安徽、四川、南阳等地的客商都住在村里等待木耳晒干后收购。一位菌农说:“我们正准备申请注册商标,改进装袋技术,把产品出口到韩国、美国。”
据了解,该镇对武庄村设施蔬菜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对合作社的附属设施:水、电、路、井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对建大棚资金紧张的菌农,帮其协调贷款50万元,由镇财政100%贴息。明年,该村还有12户计划再扩建30个大棚,加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