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贤是村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每年菌棒种植量超过了6万段,他和妻子一年到头几乎都得围着菌棒转。自从成为一名准新型农民后,张永贤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每天围着菇棚转,除了花更多时间探路市场外,还在导师的指导下给自己制定了职业规划。“第一年,尝试订单农业;第二年,农业订单翻番,拿下农业文凭;第三年……”在河坑村,像张永贤一样“转身”的农民不在少数。今年3月,作为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试点村,凤凰山街道在该村学历初中以上、种植菇棒数3万段以上的一百多人中挑选出49人,确定为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对象,培训考试合格予以发证,计划通过系列培训和实践提升技能与素质,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村里50%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大多数都是不问市场不问技术埋头苦干,常常是一年忙活下来,效益却不明显。”河坑村党支部书记叶好和介绍说,村里曾做过一个初步调查,全村的务农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85%以上,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不足15%。
“第一年下种的5000段菇棒只有一半成活。”和许多村民一样,粗放型的种植模式让农户张小平吃了不少亏,也正是这种产业发展的阵痛坚定了张小平转型提升发展的决心,“系统化的培训不仅提升了我的种植技术,也让我学会看市场做规划,干活不再盲目。”泥腿子进学堂,培训课程中除教授专业种植技术外,还有个人的产业发展指导,通过培训并“达标”的农民还可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能享受到政策补贴、技术扶持等多项优惠。
由原生态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身,农民获得的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对产业的认识和规划。“村里的食用菌种植户现在有了新分工,有的跑市场、有的钻技术,大家的规划意识越来越强,在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外,还计划搞体验农业等。”叶好和说。(原标题:身份转变产业转型 云和“职业农民”产业跟着规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