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印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态势喜人


    【发布日期】:2013-09-21  【来源】:铜仁网

           合作组织引领群众抱团发展
      2011年,板溪镇依托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生态资源,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入300万元,建了2600平方米的厂房和1条成套的加工生产线。当年,合作社发展香菇黑木耳151万棒,产值达348万元,菇农可分配资金143万元。
      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周刚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第一个筹资15万元加入到合作社发展食用菌,在2011年与2012年的两次分红后本金就已收回了。今年,他自己在食用菌基地上发展了5亩食用菌。
      食用菌产业工序多,男女老小都可以做。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瞧信娥,她没想到自己还成为食用菌基地里的“上班族”。把自家的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每天到村里食用菌基地采摘香菇,月收入近2000元,家里家电设备多了起来。
      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今凯塘村已有近150名群众和瞧信娥一样,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洗脚上田”的工人,一个月轻轻松松就可收入一两千元,合作社每年支付工人工资200多万元。
    “在发展食用菌的第一年,村里青壮年都很少,七成以上都外出务工,而去年和今年外出打工人数都在减少。”凯塘村村支书吴宗昂介绍,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吸引了村里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通过入股或就地打工,加入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合作社的社员由当初的31名发展到162名。2012年,板溪镇种植香菇和黑木耳200万棒,实现总产值820多万元,纯利润达到500余万元。
      如今,通过股份合作、技术合作、产销合作已成为印江县引领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三种模式。该县从浙江龙泉、庆元等地引进3家有经验、有实力、善经营的专业食用菌生产销售企业,成立10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10个食用菌加工销售微型企业。通过务实推行合作社带动菇农发展的模式,食用菌基地建设快速推进,生产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企业与菇农双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印江朗溪镇黑木耳基地
      科技投入引领食用菌高效发展
      “刚刚给香菇浇完水,棚内温度较高,水蒸发后形成雾气弥漫开来,你可别小看这些水蒸气,它能保持香菇的湿度!”种了三年食用菌,周刚也成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行家能手。而这些都得益于印江县多次组团外出学习和技术人员蹲点的指导。
      为让菇农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2012年,印江县积极争取到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先后与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与浙江庆元食用菌研究中心签订了技术合作和“庆科20”香菇新品种科技成果转让协议,引进了香菇、黑木耳代料栽培、香菇胶囊菌种繁育与应用、香菇培养料中温灭菌、菌棒开放式接种等技术。
      在食用菌快速发展中,印江县重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专门选拔了一批22个科技特派员,其中包括从浙江引进的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渠道的投资者。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由科技特派员领办企业负责技术和市场,并且垫付菌种资金作担保,合作社统一生产菌棒分发给农户,农户分户管理基地和菇棚,真正形成了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互利双赢的利益保障机制。
      与此同时,印江县将食用菌品牌建设与梵净山生态文化、长寿文化有机结合。“梵净蘑菇”干品优质食用菌获得了国家商标局注册认证,被贵州省农委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已远销上海、广东、重庆等地。(原标题:田野奏响富民曲——印江自治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观察)
     
    关键词: 食用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