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食用菌工作站工作人员将鸡油菌菌棒埋入土壤中进行仿野生栽培。记者 刘兴华 摄
昨日,威海市农业局食用菌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将40株已经发好菌丝的鸡油菌棒栽到山中,对其在室外环境下进行仿野生栽培。这也意味着乳山对野生鸡油菌进行引种驯化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市食用菌工作站工作人员,先后来到大孤山镇河东村和下初镇西马台石村。在山中的柞树林中,工作人员选取了几处适合食用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将采用两种不同配方培植的菌棒埋入土壤中。随后,又将柞树下一些掉落腐烂的叶子埋进有食用菌的地方并进行了覆盖。“西马台石村是之前发现生长有这种食用菌的地方,而在大孤山镇则没有发现这种菌。由于野生菌有其独特的生长条件,所以要选择不同的地点来进行对比试验。”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自6月起,乳山市启动了乳山地区首次大规模的食用菌资源调查,共收集包括鸡油菌、黄鸡腿等在内的17种野生食用菌种类。除建立起野生菌种质资源信息库外,还将筛选具有良好经济价值的菌种进行繁育,使乳山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这样既可实现食用菌周年生产,而且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地方食用菌知名度,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调查出的17类野生食用菌种类中,可食药兼用的野生稀有菇品———鸡油菌香味独特、脆嫩可口、营养丰富,有极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目前,鸡油菌尚处于人工驯化栽培试验阶段,还无人工生产栽培,商品只能来自野生资源,因而鸡油菌的市场需求和供应量极不平衡。由于生态环境的逐步变迁和恶化,鸡油菌野生资源正面临着很大的生态压力,逐步成为稀缺菌种。鉴于鸡油菌作为重要药食兼用真菌以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鸡油菌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市食用菌工作站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鸡油菌文献研究资料,并到下初镇野生鸡油菌产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制定了野生鸡油菌驯化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实施方案。7月上旬,在野生鸡油菌发生季节,到其发生地调查研究野生鸡油菌的生态学特性,了解鸡油菌子实体发生与气候、植被、土壤的关系,为日后进行人工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打下基础。
据了解,若对食用菌进行仿野生栽培试验成功,会有广阔的产业化种植前景。首先它不用添置任何生产设施,节约了生产所需成本;其次,由于它生长在野生环境下,营养吸收比较全面,口感比较好、产量也比较高,市场发展的潜力比较大;再次,乳山市柞树面积广,生态比较好,今后若大力推广这项技术,能够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原标题:市农业局对野生鸡油菌进行引种驯化并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