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310/07/11-50-51-12-8548.jpg)
十八站鄂族乡大面积种植木耳。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310/07/11-51-11-12-8548.jpg)
记者与鄂族木耳种植大户合影。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木耳种植户郭红霞家里,院落收拾得干净整洁,新拍的婚纱照挂在房间墙上,笑靥如花。全新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一派富裕生活的景象。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让郭红霞一家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塔河县十八站曾是运送黄金、采金人员的必经之路,被后人称为“黄金之路”。从“黄金古道”到热闹的乡镇,岁月变迁中,十八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鄂族群众集居地,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从2007年起开展新农村建设,如今这个乡的居民全部住进砖瓦房,用上了自来水,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在政府大力扶植下,以黑木耳栽植为主的特色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在鄂乡开展起来,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全村人都干起了黑木耳栽植。
“我是全村第一批开始试种木耳的,刚开始数量少,但第一年就赚到了钱。2008年种了1.5万袋,以后逐年增加。到今年已经栽种了4万袋,虽然今年雨水大收成减少不少,但是纯收入也能达到5万多。”郭红霞说。
郭红霞告诉记者,当初搞黑木耳养殖的时候,由于传统观念所致,鄂族村村民热情并不是高。为了提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乡政府决定村民每养殖一袋黑木耳,政府补贴0.7元钱,每袋一元的成本分担到村民身上只有0.3元。
“今年一斤干黑木耳能卖到40元,仅木耳一项每户村民收入就有5-6万元。”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长杨炳辉算了一笔经济账:像郭红霞这样的种植大户,鄂乡有很多,再加上其它手工艺品收入,一户家庭一年收入8万元不成问题。因木耳质量好,很多客商慕名到十八站收购,很快被抢购一空。
2007年开,鄂族村仅有5户人家养殖黑木耳,年产黑木耳6万袋。到2013年,全村98户人家养殖黑木耳,年产量达到260万袋,纯利润260万元。
为增加村民收入,鄂伦春民族乡政府几年来累计投资260万元,先后在鄂族村建设了3个菌种厂,总面积7000平方米,从一级到三级菌种培育全部实现了自主生产。杨炳辉介绍说,菌种厂采用目前最先进的挂袋方式,利于采摘和浇水,因透气性好,木耳质量提高,收获的木耳售价高。此外,还可以种植两茬,比椴树木耳更科学。
在杨炳辉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黑木耳生产基地。这是鄂伦春民族乡政府投资150万元建造的,整个生产基地全部采用棚式遮阴网遮阴和微喷设施,不仅解决了场地以及菌袋管理问题,也一跃跨入了全地区黑木耳养殖基地建设的先进行列。
如今,黑木耳成了“软黄金”。黑木耳养殖已成鄂族村的主导产业,养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但为鄂伦春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现在的32栋大棚已不能满足需求了。未来,我们将推进黑木耳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正在建设的100栋大棚预计明年竣工。届时,一个集观光、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新鄂乡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杨炳辉信心满满。(原标题:黑木耳成“软黄金” 十八站鄂族乡发了木耳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