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在市场的引导和政策的推动下,我市食用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优化,经营主体已由过去单一的农户种植向企业、合作社延伸,生产模式也由单一的冬季露地栽培向集约化、工厂化全年生产方式转变。一些专业村、示范区、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我市已迎来了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食用菌是一个循环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的产业,经 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用菌消费量逐年递增,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为我市继桑蚕业、水果业后又一个新兴产业。
2006年前食用菌栽培面积一直徘徊在500万平方米 ,而在今年栽培规模达到1400万平方米 ,居全区第三位的位置。
据不完全统计 ,从2010年至今 ,自治区、我市和各县区共投入1400多万元的资金 ,专门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其中 ,2012年至2013年我市扶持食用菌产业资金达到1300万元 ,在区内各市中支持力度最大。
“柳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融入了诸多现化农业的科技元素。”市农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所成立的生物工程研究科 ,负责食用菌科研工作 ,在菌种提纯复壮 、良种扩繁、品种试验取得较好成效。我市还建立了广西食用菌产业柳州综合试验站 ,并把柳城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鹿寨县三个食用菌大县的技术骨干纳入到试验站团队中 ,探索出了自动化发酵隧道、本地原料蔗叶、蔗渣、滤泥、桑枝、蚕沙等的开发利用 ,菌渣的重复循环利用、反季节栽培、菌房环境自动化调控生产等栽培模式。
在产业发展上 ,我市注重以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发展 ,通过“菜篮子 ”、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发展资金 ,重点扶持广西柳城县成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柳城天地自然食品有限公司、鹿寨县春天菌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带动农户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 ,目前全市已培育了两家年产千万棒菌棒食用菌企业 ,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 ”的生产模式。
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我市采取“做强做大龙头 ,带动专业化生产 ”的方式 ,有效推动食用菌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从“小而散 ”到“规模+优势 ”的飞跃 ,力争2015年发展到1500万平方米的产业规模。依托食用菌龙头企业、合作社 ,打造一批“企业+基地+农户 ”、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食用菌专业村、食用菌标准园区 ,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探索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