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栽培 突破生产季节性限制
福建扬帆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资源“变废为宝”、农民增收,却仍然解决不了食用菌反季节栽培和菇棚空置难题。而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大棚,却可以有效弥补这些不足。
现在,福建万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大棚实现了华丽转身,一座座酷似营房的标准化设施大棚替代了过去阴暗、闷热、不通风的传统草棚。大棚设置水帘降温系统,可随时喷水降温;大棚两头安装空调,随时实施温控;大棚两旁的网膜与顶棚可手动升降、开关,随时满足食用菌采光通风,又节约了电动成本。
福建(屏南)万祥是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食用菌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示范》基地之一。基地建成了46亩温控大棚,今年生产滑菇30万袋、夏香菇100万袋、冬香菇50万袋,产值1500多万元。而全县首家采用现代农业控温技术的福建大林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实现了一年四季循环生产无公害双孢白蘑菇。目前公司投资1200多万元,建立42个恒温室,日产蘑菇近3吨,产品被香港、上海等地客商定购一空,公司正着手在岭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建立基地,扩大生产规模。
工厂生产 食用菌产业迈向现代化
“大林、万祥属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食用菌,属设施农业阶段。而屏南首家工厂栽培食用菌,当属福建永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周修赵说。
在屏南县漈头工业小区,福建永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恒温室里,工人在11至13℃的“空调”下,熟练采摘杏鲍菇,然后交给加工车间分拣、打包、装袋。
永丰公司杏鲍菇生产完全工厂化:拌料、装袋、高压灭菌、冷却、接菌、培菌所有工序均在不同的车间内完成,实现了一年四季循环生产,避免了天气的影响。公司日栽杏鲍菇3万袋,日产杏鲍菇8.25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永丰公司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标志着屏南食用菌产业从传统的手工栽培向现代化生产转变。公司总经理陈振厚说:“公司正准备拓展四条生产线,使每天出菇产量达到40吨,为企业后续发展和食品深加工提供原料保障。”
据悉,永丰工厂化生产杏鲍菇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占地240亩。项目去年“6·16”签约,9月18日即投产,开创了“永丰速度”。公司现已投资5000万元,建成30亩的厂房与办公楼,创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从个体农民的手工栽培,向工厂化生产转变;从滥伐阔叶林种植木生菌,向栽培非木生菌转变,屏南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转移了大量劳动力,拓宽了增收渠道,保护了森林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到76.4%。
目前,屏南有近万农民从事食用菌栽培,有技术管理人员2000多人,大小菌种厂20多家,科研所2个,规模化生产企业10多家。上半年食用菌鲜产量达到6.7万吨,产值2.6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2%、18.8%。食用菌已成为建设“县强民富生态美新屏南,争创山区发展一流区”主导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