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和煦,菇菌飘香。11月10日,福建扬帆农林实业有限公司贵溪食用菌栽培基地,厂房场地上堆满了金黄色的滑菇,几十个工人熟练地剪菇脚、杀青、盐渍、装袋。从10月27日起,基地每天生产的30吨滑菇,销往浙江等十多个省市。
屏南平均海拔830米,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和良好生态非常适合发展食用菌。“屏南食用菌因为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特色品牌,在市场上、价格上受制于人,几乎沦为别人的‘打工者’。”屏南县农业局食用菌站站长周修赵说,“只有突破重围,才能闯出新路。”
错季种植 实现资源节约农民增收
长期以来,屏南农民大多是手工栽培食用菌,造成菇棚大量空置、菌棒大量废弃、劳力大量闲置。如何寻求突破谋发展?“第一,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实行错季种植,大棚就不致于空置。第二,把银耳、香菇、杏鲍菇下脚料,作为滑菇、猴头菇等非木生菌的原材料,这样,就能实现资源利用和农民增产增收两不误。”周修赵提出解决方案。
福建扬帆农林实业有限公司的贵溪基地就是按照这样做。 “5月份种银耳,8月底两批银耳收获后,取废弃的银耳菌糠做原料,春季生产滑菇菌棒,10月一直收获到来年的4月。用废弃的银耳菌糠栽培猴头菇,8、9月份开始长,11月一直收获到来年3月份。这样,一年到头菇棚仅空置1至两个月。”公司老总江承昨说出种菇秘诀。而扬帆实业取得令人羡慕的成果,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单批栽培“劲帆”银耳超百万袋公司,屏南县首家无公害产地、农产品认定的企业。
公司还有秘诀,就是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采取“聚-分-聚”方式进行生产。即菌棒由公司统一生产,按成本价卖给菇农。菇农按标准化生产要求,在公司大棚、或在自家大棚里分散栽培管理,产品由公司按市场价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这样,就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风险,实现了公司和农民的互利共赢。”江承昨说。该公司年产银耳200万袋,滑菇50万袋,猴头菇30万袋,年产值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