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2013第187号文件发布公告,公布了全国144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名单,远安县被批准授予“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湖北省仅有的3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之一。
食用菌产业是远安农业产业中体系最健全、效益最好、链条最长的产业,是远安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香菇质量安全监管为核心,以7个香菇核心示范基地和5个出口备案基地为依托,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的原则,在推进香菇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在2011年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础上,为了把食用菌质量安全提升到更高水平,不断提升我县省级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和科学管理水平,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创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
通过开展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以来,一方面促进了远安香菇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2013年全县香菇种植规模达到1.36亿袋,鲜菇总产量超过10万吨。支持湖北食得福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宜昌兴利食品公司、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三友(随州)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接5个香菇出口备案基地。二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一条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于一体的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条。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达到15家、专业合作社25家,500万袋香菇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7个,专业种植大户5200户,产业总收入已突破20亿元。三是标准化体系逐步建立。从基地建设、栽培管理、采收与运输管理、农业化学投入品管理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了统一的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切实提升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水平。四是出口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积极引导食用菌重点出口企业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兴办标准化出口基地,现已形成“公司+出口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良好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实现了园区化建设的同步推进:一是设施配套合理化。实现了自来水、高压电、道路、仓储物流、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五到园区”和自来水、低压电、水泥路、物理防护设施“四到菇棚”。二是菌棒生产机械化。在全国率先引进改制大型菌棒机械化生产和灭菌设备,实行菌棒工厂化生产。三是菇棚建设规范化。香菇基地菇棚骨架全部采用水泥构造柱搭建并做到基地规划合理,菇棚集中连片。四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园区内的冬菇和夏菇基地从生产到销售环节都实行了产地环境的标准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工产品标准化和包装、储运标准化。五是分选烘干智能化。园区内加工企业引进研制了烘干、分选、冷藏等先进设备,香菇分选和集中烘干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六是香菇生产周年化。实现了夏菇和冬菇“按季生产、干鲜交替、全年有菇、四季上市”独具特色的远安模式。
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陆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前任理事长罗信昌;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理事长边银丙等业内知名专家教授和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州、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杨定国、省农产品出口协调领导小组会长张汉协、省蔬菜办主任李青松、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检处处长龚国祥、宜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吴平芬等省市领导先后莅临远安检查指导、调研或做学术报告,对远安食用菌产业发展和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远安县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