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我国食用菌领域首个973计划项目启动


    【发布日期】:2014-02-18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作者】:孟秀华
    【核心提示】: 2月1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的我国食用菌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研究项目在京启动。此次启动的项目,将以大宗栽培的木腐菌平菇、金针菇和草腐菌草菇、双孢蘑菇为材料,在已有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开展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研究。
       2月1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的我国食用菌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研究项目在京启动。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刘艳、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科技部基础司重大项目处处长沈建磊等出席会议。会议由资划所所长王道龙主持。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资划所研究员张金霞介绍,食用菌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新兴战略产业。目前全国年产量2800万吨,占世界的75%以上;栽培种类有50种,是世界栽培种类最多的国家;产值1700亿元,从业2000万人以上;2011年出口创汇24.6亿元,年消化秸秆皮壳4000万吨。种植食用菌可以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增加食物供给,对于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型农业和循环经济也有积极的作用,食用菌中富含的多种营养成分还可以促进国民健康。但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我国食用菌行业还面临单产低、品质差、产业效益不断下降的困境。因此,亟需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像粮食粮食作物那样实现“科学种田”。
      此次启动的项目,将以大宗栽培的木腐菌平菇金针菇和草腐菌草菇、双孢蘑菇为材料,在已有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开展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研究。科研人员将综合应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现代酶学、现代化学等研究手段,鉴定分析子实体形成的营养高效利用和遗传调控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机制,分析温度响应的关键基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解析食用菌活性物质及其合成调控途径,开展食用菌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
      张金霞表示,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揭示食用菌木质纤维素高效利用的遗传与调控机制,阐明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关键基因的调控及其网络,阐释食用菌对温度胁迫的响应途径及其对抗逆性的影响,明确产量形成的营养、遗传与环境响应的基本路径及分子基础,为食用菌的高产育种和栽培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明晰食用菌重要活性物质及其合成调控机制,为优质生产和新产品创制提供科学依据;明确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为资源定向挖掘和优良品种选育奠定理论、方法和材料基础。
      与会专家在会上表示,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国家对食用菌产业近年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因基础研究薄弱,与国外相比,我国食用菌在产量和品质上差距较大。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以有效地缓解国家在耕地紧张、粮食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希望该项目能解决关键的科学问题,助推我国从食用菌产业大国走向食用菌产业强国。
      该项目预计持续至2018年8月,设置了食用菌高效利用木质纤维素的分子机制、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发育的调控机理、食用菌温度响应的分子机制、食用菌活性物质及其合成代谢的分子基础和食用菌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等5个课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研究。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