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在阴雨绵绵的春季,露天栽培的黑木耳菌棒下半部很容易烂棒,黑木耳也容易产生流耳现象,大棚盖上薄膜后,可以防止黑木耳因水分过多烂棒或流耳。
据了解,黑木耳立体式设施化栽培模式在全省还是首创,目前,我市在八都镇双溪口村和兰巨乡大汪村开展黑木耳立体式设施化栽培试验与示范,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养菌、排场一棚两用,提高了生产设施利用率,为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市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模式利用棚膜覆盖和黑木耳菌丝新陈代谢作用释放的热量提高棚内温度,创造耳片生产适宜的温度,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质量,填补冬耳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此外,棚式栽培可防病虫草泥侵害,实现全程清洁化生产,排场前期可遮阳防雨、防止烂棒,后期春季连续阴雨天气可防流耳,如遇暴雨等灾害天气可防冲淹,全面提高抗自然风险能力,改变黑木耳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走出大棚,记者看到张正忠的黑木耳是利用晒筛进行架式晾晒,这也改变了我市农民普遍喜欢将木耳晒在地上的陋习。“下一步,我市也将大力推广这种晾晒方式,提供更加干净环保的黑木耳产品。”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