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福州市绿色食品领导小组成立起,陈秀娟就一直从事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研究。由于成天与菌菇打交道,句句不离菌菇,她被人亲切地称为“菇婆”。15年时间里,她和她的团队已培训了近8000名菌菇种植技术人员。
“‘菇婆’是我们这里的常客,菇农都认识她。村里销路最好的几种菌类,都是经她一点点培育起来的,现在村民每年都会增收好几千元。”南坑村村支书林世进告诉记者。
2012年,食用金针菇会致癌的谣传四起,我市菇农收入大幅度下滑。陈秀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消除人们的误解,她组织企业开展“放心菇”进社区活动。同时,她还请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开设讲座,邀请媒体赴金针菇生产基地参观、采访,消除人们的疑虑。
作为科研带头人,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可实时监控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的智能控制系统,及利用蛹虫草大米渣提取虫草素的关键技术与分离提取生产工艺;她主持了“金针菇遗传机制研究及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选育的金针菇新品种“农金3号”在福州、三明、龙岩等地推广1.3亿袋,新增产量1.1万吨、新增产值1.3亿元、增收9230万元。
经过几个月正面宣传,谣言被澄清、菇农收入增加了。如今,福州地区金针菇的销售量由2008年的每天三五吨上升到每天四五十吨,价格也水涨船高。
除了面对面传授技术外,“菇婆”还办期刊、出书推广菌菇品种和种植技术。2003年市食用菌产业协会成立后,她就在编辑《福州食用菌》期刊,至今已出了122期。今年,她还计划出一本《节令食堂(菌菇)》的书,介绍不同节气适宜食用的菌类,为市民提供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