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岭镇东新村党支部书记说:“从 2002年开始,东新村大力发展黑木耳种植业,由最初不足20户种植,现在发展到接近40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3%,全村年种植黑木耳达到 1500万袋,人均可增收7500元。”
![25-120203153425C7](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2/26/10-19-37-53-20966.jpg)
以“木耳大县”著称的吉林省汪清县,自1998年启动“黑木耳大县建设工程”以来,把黑木耳栽培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落实,在坎坷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全县黑木耳生产达到5.5亿袋,实现产值15.4亿元,种植户纯收入达到5亿元。
第一阶段:从基础出发,以量为标准
自汪清县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该县政府就不断加大对黑木耳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集中财政扶贫资金,整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推动银行贷款项目,切实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政策。截至2013年,全县黑木耳生产量达到4亿袋16000吨,实现产值9.6亿元,农民平均增收 2655元,黑木耳生产技术日渐成熟,种植户数发展到10000多户,遍布全县9个乡镇160个村屯。
第二阶段:依靠科技,以档次为目标
经历了2005年全国黑木耳生产量多、质量差、价格低、买卖难的产业灰暗时期,汪清县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强产业园区标准化基地建设,提出了新的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新目标:做大,做强,做优。引进优秀科技人才,聘请专家学者向广大种植户传授黑木耳生产栽培新技术,为汪清县黑木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