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日报3月3日讯 “我们打算在这干,”颍泉区泉颍办事处的食用菌种植大户李文生指着眼前已经建好的菇房说,“建成500个菇房,使种植面积达700亩。现在已经建好了110多个菇房。”
李文生只是我市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我市食用菌生产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组织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大成就,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之路。
规模化发展
我市的食用菌生产由原来的分散型、规模小、无序经营,逐步向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方向转变。临泉县的牛、沼、菌循环经济,阜南县的白灵菇,临泉县的金针菇,阜南县的双孢菇生产基地都已初具规模。
据悉,我市食用菌生产已发展到35个专业生产基地,如田集白灵菇生产基地,行流镇金针菇生产基地,还有4个食用菌加工厂,分布在阜阳、临泉、界首、阜南,带动了9000多个种植专业户。其主要品种双孢菇、金针菇、木耳、平菇、白灵菇等也由2001年的产量不到1万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量4.8万多吨,年产值3.5个亿,产品远销到欧美、中东、大洋州、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全市食用菌生产基本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市食用菌协会会长张克化介绍,我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农民搞食用菌种植,只是那时候都是个别农户,没有现在的规模。近几年来,食用菌生产由原来的分散型、规模小、无序经营,逐步走向规模化的产业之路,形成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组织体系。不仅企业尝到了甜头,农户也尝到了甜头。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下一步的食用菌生产就是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
种植户尝到甜头
据统计,我市食用菌基地建设发展迅速,菇房建设占地面积达13000亩。食用菌种植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得到了农民大力支持。
“你看这菇房建得多排场”,在泉颍办事处台庄村,64岁的薛云峰老汉说,“俺们台庄的村民都支持在这建菇房。”记者看到,薛老汉所说的菇房就是用竹竿和水泥型料搭建的蘑菇种植房。“你们把这地都租出去了,不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了吗?”薛老汉笑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有4口人,每人有1亩多地,现在他把这些地租出去搞菇房建设,每亩地租金700块钱,加上1亩地180块钱的青苗赔偿和做工工资,这一年全家收入就有一两万了,比出去打工强。
食用菌种植大户李文生向记者介绍,像薛云峰这样懂技术的,一个月能拿一千多块,不懂技术的工资也在七百块钱左右。”李文生领记者到一座菇房前,“我这一座菇房能产一万五千斤双孢菇,市场最低价两块钱一斤,你算算我这500个菇房能挣多少钱?”
“你讲销售呀,销售不是问题,这你别担心。我们这都是排着队来定货的,再说,我们还跟同创、爱立丰等食用菌罐头加工企业签定了订单保护合同,销售不成问题。”
李文生说“我现在倒是担心人手问题,这个村总共1153口人,到生产旺季时我们需要2000多人干活,不得不到外村招人手。”
产业前景广阔
作为农业生产大市,我市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市食用菌协会的专家认为,食用菌是绿色食品,它的配料都是麦秆、稻草、干牛粪、干鸡粪这样的天然有机肥,发展食用菌可以带动农村净化环境,发展家禽和畜牧业。要使食用菌产业扩大规模,增强带动力,就要走“特色+科技+规模+档次”的产、供、销一条龙,定单农业之路。
各种植大户也认为,虽然我市食用菌发展受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发展不平衡,但食用菌的发展前景广阔。要想把食用菌生产做大、做强就必须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自己,充实学习,引进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发展自己的食用菌产业。(魏飞、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