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金针菇、草菇、花菇……如今,食用菌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寻常物。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28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产值17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2011年出口创汇24.6亿元。中国,俨然已成食用菌产业的“大国”。
然而,这些光鲜数字背后的科技“短板”与隐忧,却使中国至今未能成为食用菌产业的“强国”:由于系统科学研究的缺位,我国食用菌远未像
粮食作物那样实现“科学种田”,单产低、品质差,导致产业效益持续下降,平均投入产出比由上世纪80年代的1:3至1:5,降至目前的1:1.2~1:1.8,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月15日,我国食用菌研究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正式启动。这一名为“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的科研项目,将为夯实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基础解决难题。启动会现场,整天和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打交道的科学家,道出了心中的焦虑。
单产低、育种水平落后
像农作物那样,从播种、管理到收获,我国食用菌人工栽培生产的历史还不到40年。近年来,食用菌营养、美味的特点,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对此,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食用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忧心忡忡:“首先是单产低,主要问题是生产品种基质利用率低、产能低。根本原因在于育种水平低下,集中体现在与子实体形成密切相关的营养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不清、高产育种的可利用种质资源匮乏。”
张金霞坦言,目前我国食用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严重缺乏。占我国总产50%以上的平菇、金针菇等大宗栽培种类,依然是“舶来品”的天下。我国食用菌单产仅是发达国家的70%左右,例如国外金针菇单产410~430g/瓶,我国仅260~330g/瓶。单产低造成了栽培基质和其他资源的大量浪费,成本增加;导致我国很多企业从品种、菌种,到添加剂、培养基都从国外进口且日趋严重。近年来,日产20吨以上的大厂,几乎无一例外要从国外购买品种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