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差、经济效益低下
国产食用菌品质差、效益低,是让科学家们焦虑的另一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产品外观差、均匀度差;二是对具保健功效的活性物质缺乏深入研究,导致产业链很短。
“产品外观品质差,最为显著的是金针菇。我国自己培育的金针菇品种的子实体有深浅程度不同的‘褐根’和绒毛,整体均匀度为60%~66%,而国外品种则通体色泽一致光滑,均匀度在83%以上,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售价相差20%~30%。究其原因,是我们品质育种缺乏科学支撑,种质资源不足,对决定食用菌子实体形态发育的遗传及调控、品质育种和产品品质形成的机理,缺乏科学认知。”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这样说。
科学研究已证明,食用菌含有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保健功能因子。但是,这一领域在我国尚未得到深度的科学研究,导致产业链较短。李玉认为,这是我国整个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因素。
张金霞介绍说,特有生物活性物质是食用菌的重要品质特征,这些物质的形成受种类、基质营养、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对这种独特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甚少,对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仅限于灵芝等药用种类,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种类的相关研究则几乎处于空白。而日本已于10年前,研发形成了降胆固醇的高洛伐他汀平菇品种及其配套生产技术,其产品价格是普通产品的3~4倍。
三个关键问题急需解决
科学家们表示,我国尚未实现“科学种田”的食用菌产业,急需解决一批基础性的科学问题。
“作为这一领域的首个973科研项目,将首先解决3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食用菌子实体形成的营养利用与遗传调控;二是食用菌抗逆性的温度响应机制;三是食用菌活性物质的合成代谢调控机理。”张金霞这样认为。
李玉介绍,科研团队将应用各类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多项技术方法,开展食用菌高效利用木质纤维素的分子机制、食用菌温度响应的分子机制、食用菌活性物质及其合成代谢的分子基础、食用菌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等多项研究。
“为食用菌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提高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关系
粮食安全,关系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国民健康,已经迫在眉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