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
颜色鲜艳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李泰辉告诉记者,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普通市民凭借肉眼根本没有办法辨别,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特定经验和方法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他说,目前仍在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存在多种误区。
专家说,“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看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毒伞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的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它的确很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非常著名的食用菌。
误区二:
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专家表示,有人认为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也不然,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其乳汁均会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的说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具如此特征的都有毒。许多毒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像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因此用一些群众中流传的说法来鉴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毒素成分复杂的毒蘑菇是不安全,甚至是很危险的。
邓旺秋告诉记者,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时要及早处理,同时尽快与医院和卫生防疫部门人员取得联系,以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尤其是鹅膏类引起的蘑菇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