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北京的郊区昌平区盛产樱桃,可是在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的樱桃园内,樱桃树上本应莹润活泼的樱桃果却大多打不起精神,原来恰逢樱桃生长关键期遭遇了连续的阴雨天气,这样产出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昌平山区、半山区林果地优势,昌平区农技推广中心开始选择有条件的果园,试验林下种植。主要利用果树下的阴湿条件,通过林下床埋和林地摆放两种方式,适度发展种植鸡腿菇、栗蘑、彩色平菇、口蘑等食用菌品种。
林下食用菌就像这片果园一个“聚宝盆”,樱桃受天气影响减产,但是樱桃树下新增的各种食用菌却弥补了这个损失,最终折算下来,利润还有所增加。果农介绍说,蘑菇救星来了十分给力,昌平区农技推广中心因地制宜,推出不同的种植方案:春季种植低温菇,填补早春时节果园无收入状况;夏季栽培高温菇,主要与樱桃观光采摘相配合;秋季则结合苹果的观光采摘。林下种植模式不仅丰富了采摘品种,而且增加了果农的经济效益,达到林果和食用菌双丰收。经测算,每亩种植果树44棵,果树株间距可建拱棚80余个,每个拱棚可码放菌棒100个~130个,每亩林地可栽种8000个菌棒。根据食用菌品种,亩产食用菌可达2800斤~3500斤,配合采摘及礼品销售,每斤价格在20元左右,每亩地毛收入超过5万元。园内樱桃树下有一个个整齐的“小帐篷”,密密麻麻的蘑菇正茁壮成长,有黑木耳、香菇、平菇、栗蘑……
在这种高效循环的农业模式下,提高设施农业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率,果树下的‘闲置地’被充分利用,变成了处处产宝的‘聚宝盆’。果农产出多了,增收了,土地利用率高了。对于农业的生态保护来讲,农田的绿化率更高了,绿植涵养水源的功能增强了,而且废弃的菌棒是果树生长的有机肥料,既促进了林木生长,又节约了成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