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乡菇房飘菇香―――记磐安县冷水镇虬里村
对于虬里村的大部分村民来说,近10年来,无论春夏秋冬,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做“菇事”:采购、加工种香菇的材料,做香菇筒袋,为香菇接种,摘香菇,卖香菇。在多少个程序式的循环中赚到了香菇钱,并以此建起了一村的香菇房。村民说,种香菇已成为村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磐安县冷水镇虬里村坐落在磐缙公路附近的一个小山坳里,该村有农户115户421人,耕地面积196亩,山林面积3109亩。全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香菇和药材。
早在1986年,冷水镇有7户农户试种香菇,其中4户在虬里。短短一年工夫,这4户农户就鼓起了腰包。在镇村干部的发动下,1987年,虬里村种香菇的农户一下子发展到70多户,种菇数量超过100万袋。虬里村与冷水镇相距一两公里路,冷水镇建有香菇市场、鲜菇市场,因此,虬里村的种菇规模一直比较稳定。全村现年种植香菇100余万袋,种植药材295亩,2005年村民人均收入5600元,是磐安县的小康示范村之一。
物质生活富裕了,就要追求精神生活。2003年,该村启动了村庄示范整治工程。村“两委”在村边龙溪内30多米宽、400多米长的河床上筑起了3个拦水坝,接着在溪中央新建了一个菇亭;亭阁前面还铸造了一个齐胸高的“香菇”雕塑;在防洪堤边,又建起了长长的绿化带;防洪堤与民房之间的一块空地上,还整理成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同时,在全村消灭了赤膊墙后,菇农不约而同地在门前屋后建起了花坛,栽种了鸡冠花、胡香公花等10多种乡土山花。如今,虬里村已成为亮丽的新农村。村党支部书记胡顺清告诉记者,一到夏天,邻近乡镇甚至县城的居民,都要自驾车到虬里“露天浴场”游泳。
2005年,虬里村建新房的农户都采用污水湿地处理,多余的污水再流入村里投资15万元建造的288立方米的三格式污水处理池里。
(金华日报记者 陆旭升 通讯员 张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