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3/24/12-08-30-81-20966.jpg)
蘑菇生产
五大瓶颈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
不少漳州的罐头企业在应对前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已经伤痕累累。尽管漳州食用菌产业拥有比较优势,但是,一些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客观存在。
效益瓶颈。主要是栽培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持续提高。以前漳州是著名的水稻产区,稻草和牛粪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价格低廉。现在水稻面积越来越小,耕牛也少了,栽培蘑菇的主料稻草和牛粪变成要从外地采购,干稻草和干牛粪价格高达0.7元—0.8元/千克,生产原料成本提高。近年农村劳动力价格增长很快,农民种菜每个工日工资80元以上,平和县蜜柚季节工每个工日达100—150元,种菇户日渐减少。
技术瓶颈。我国当前双孢蘑菇生产仍然以家庭作坊常温栽培为主,传统的生产工艺,栽培技术参差不齐,菌种变异、退化等,限制了蘑菇单产的提高。一年一季冬春常温栽培方式,产量受气候影响大,气温升高时集中出菇,气温下降时无菇可采。加上菌种市场比较混乱,品种良莠不齐,产量、品质均很难与欧洲国家一年6—8茬的出菇房设施化、自动化的恒温栽培方式相抗衡。
环境瓶颈。家庭作坊式栽培,制种、堆肥、废料随地堆放,污水随意流,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影响了空气质量,严重的污染到百姓的生活用水。一家一户的蘑菇栽培,蘑菇房普遍采用简易搭盖,紧挨着民居,外观与新农村建设严重不协调,影响城乡环境,沦落成为“点线面”整治的重点,城郊村或国道、高速、高铁沿线的蘑菇房成为拆迁改造的对象。
食品安全瓶颈。家庭作坊式分散生产,菌种的来源、病虫害的控制及种植过程缺乏规范管理,存在农残、药残超标等食品安全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农产品贸易壁垒不断抬高,传统分散的生产方式难以建立可追溯体系,开拓国际市场受到严重制约。比如,近年漳州出口美国的蘑菇罐头,出现原料种植过程使用多菌灵,输美蘑菇罐头被其拒绝入境,给加工出口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影响了整个双孢蘑菇产业的持续发展。
土地瓶颈。传统的双孢蘑菇种植模式,一年一茬菇,每平方收双孢蘑菇15—20公斤;但与工厂化种植一年6—8茬菇,年收180—240公斤菇比,土地及出菇房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产生的效益无法与工厂化栽培相比。加上漳州传统蘑菇产区普遍位于交通方便的平原、城郊,属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与城市扩张、工业用地产生矛盾,许多菇房被拆,生产用地受到挤压,当地双孢菇种植面积逐步在缩小,总量也随之减少。
危机中透出几丝希望
与其它地区比较,漳州食用菌这一传统产业尽管危机四伏,但按照漳州检验检疫局官员的分析,还是有自己的优势,要积极应对,在逆境中崛起。
漳州拥有庞大的、有经验的双孢菇常温种植技术队伍,以及一批从事多年双孢菇种植经验的菇农,具备一定的种植技术;出菇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多是熟练的采菇能手;拥有完整的双孢菇产品鲜销、加工生产链,鲜菇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外,加工类型有脱水、速冻、罐头加工等,加工能力较强,吞吐量极大。
漳州市罐头食品商会秘书长汤笃源说,尽管当前面临一些困难,但漳州也还是有自己的优势。
漳州仍然是蘑菇罐头的最大加工出口地,这和多年来原料种植基础牢固、种植技术先进分不开。尽管山东、四川等地也在发展蘑菇原料种植,但从这些年的实际运作看,漳州的气候条件还是具有优势。漳州的冬天气候比较稳定,仍然是蘑菇的最佳种植地带,不像北方地区过早受到寒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