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被国际营养学界称为“植物性营养食品的顶峰”,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作为健康食品,食用菌产品市场持续看好,食用菌产业的壮大呼吁食用菌标准化。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是为了适应市场对食用菌食品的安全性的要求,保障食用菌产业化的稳定发展。
青山绿水产出好蘑菇
沿着拒马河水一路向南,有着“北方小桂林”之称的房山区十渡乡的松林里,常年盛产野蘑菇。这里是房山区的野山菌保护区之一,牛肝菌、姬松菌、羊肚菌、珊瑚菌等珍稀蘑菇品种在这片山林里保存着宝贵的种质资源。
房山人在蒲洼、十渡等山区乡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山区冷凉气候,发展林下冷凉原生态食用菌种植。七八月份的盛夏时节正是食用菌的“休眠期”,林地食用菌生产基地里却盛产出一批批的鸡腿菇、金针菇,“纯粹绿色无污染的‘反季节’食用菌,只有在这样的林下环境才可能实现。”房山区种植中心主任杨文淑告诉记者。
虽然是生态种植,也不能放松标准,房山区种植中心食用菌办公室科长郭栗告诉记者,食用菌生产的场地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首先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的位置,产地内空气、水、土壤等条件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距公路主干道和人口密集的居民点100米之外,距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50米之外;基地内及四周30米内无其它同期生产的农作物种植;种植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完善,沟、渠、路、电等生产配套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引排水设施。
“青山绿水才能产出绿色无污染的好蘑菇,由于食用菌本身对土壤内各种元素的吸附能力较强,我们对食用菌的产地环境有着严格的监测。除了每年的例行监测,我们还针对突发事件进行专项动态监测。去年‘721’特大暴雨后,我们专门对区内的土壤、水源进行了全面检测、治理,确保农产品生长的产地环境是符合标准的。”郭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