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向推动:标准化生产省心又放心
在房山区的乐义种植园,菇农陈振义承包了两个大棚。他告诉记者,在标准园种蘑菇讲究真不少:“产地管理、生产过程、投入品管理、产品质量、标志标识、产品追溯、废弃物处理全都要按照‘规定动作’来。就拿栽培基质来说吧,因为怕某些从外地购进的木屑含有有害物质,菌棒必须在合作社统一制作。至于种植过程中,用药、光照控制等问题,更是需要详细记录在生产手册上。”
“这么多规矩,会不会觉得在房山种蘑菇限制太多,太麻烦了?”
“当然不会,以前不知道怎样养蘑菇才符合标准,现在技术员从菌棒购买到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交代得特清楚。区里时不时地组织种植标准规程的培训班,只要规规矩矩地种出来的蘑菇、木耳都符合标准,贴上无公害的标识直接卖到超市里,我们种得省心又放心。”陈振义很开心地说。
在房山区种植中心,记者看到房山区已经制定了15种食用菌产品标准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从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产品质量卫生检验检测指标和合格证明。而如今已经成为房山食用菌区域公共品牌的“房山菌业”下辖20多种食用菌产品,靠着这种严苛而全面的标准,出口到了东南亚乃至欧盟。
逆向监管:关键节点的严把关
走进北京英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丛丛洁白喜人的白玉菇沿着高高的陈列架,从天花板一直延伸到地面。在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中,人工智能化生产食用菌的环境控制系统,保证了恒温、恒湿,“山林环境”在一间间生产车间中被精确的数字所复制,宛如珍玉的白玉菇,便在雾气氤氲的车间里开始了周年化的成长。
英良农业发展公司的经理周永强告诉记者,像英良公司这样以智能的生产环境和严格的生产流程来保证蘑菇的标准化生产的公司,已经在房山区的食用菌生产中与林下养菇、大棚种植三分天下。
“工厂化生产可以说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最典型的模式。”房山区种植中心的副主任李玉军说,:“机械化程度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一般都采用瓶栽系统。在瓶栽系统中,拌料、装瓶、搔菌和栽培结束后的挖瓶等都采用机械化作业,具备从培养料配制、拌料、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抑制、生育、采收到挖瓶一整套标准化生产工艺。按照‘流水线’生产出的蘑菇,最大程度上地避免了人为操作上的失误。只要把控一些关键节点就可以了。”
“菌棒的安全性、杀菌剂的使用和食用菌的包装是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三个风险把控点。”杨文淑告诉记者。“随着房山区食用菌产业链条的日益完善,我们已经能够完成菌棒生产的自己自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也严格确定了进货渠道,在产品包装方面,要求企业一律采用简单环保的防潮纸,杜绝了荧光剂的污染,把‘安全’的主动权抓在了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