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的张树庭教授,出生于原平上庄乡沟里村,71年的奋斗人生,足迹遍布五大洲, 传授蕈菌学,成了国际蕈菌学创始人。他曾先后曾担任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其产品学会副主席、第五届国际药用菌大会名誉主席、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会长等职务,荣获“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英国官佐勋爵”等多项荣誉,在第三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上被组委会尊称为“国际药用菌之父”,在食药用菌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国际威望。
张树庭教授此次来到忻州,作了“足迹五大洲,传播蕈菌学”的演讲,同时,考察了岢岚基地的生态沟、宁武1000亩的香菇园,对忻州沐野食用菌研究所院内野生化、生态化现场,以及虎皮菇、花鲍菇的来源、形成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发表了精彩讲述。
到达忻州的第一天,张教授就为来自北京以及山西部分市、县的食用菌研究专家,蘑菇种植户进行了精彩演讲,然后考察并指导了沐野食用菌研究所的工作,针对研究所院内野生化、生态化现场,对于虎皮菇、花鲍菇的来源、形成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第二天,上午11点赶到宁武1000亩的香菇园,展开考察和座谈,对食用菌的出菇原理做了高屋建瓴的讲解。晚8点,到达岢岚基地;第三天,考察岢岚基地的生态沟,走进生态沟内当地村民的土窑洞,考察野生蘑菇加工车间、生态化基地的原料发酵场,在粪堆旁现场讲解发酵原理和关键,考察羊肚菌出菇大棚,下午应忻州师范学院邀请,做了题为“足迹五大洲,传播蕈菌学”的演讲,第四天,应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之邀去前往讲学。
此次忻州之旅,张教授重点考察了蘑菇的培养料集约化堆制发酵、规模化种植和草炭覆土等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对忻州市近年来在蘑菇生产设施改进、技术不断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就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培养料发酵偏生、病虫害隐患较大、单产水平偏低等问题,提出了更进一步改进培养料堆制发酵工艺等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对台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