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萍副教授指出,同一品种经过四年以上栽培就会表现出一些退化现象,如出菇迟,长势弱,转潮慢,产量不高等。通过有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进行母种繁殖是解决种性退化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上分别从母种的制作与扩繁技术,原种、栽培种制作与接种培养技术,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食用菌菌种的保藏方法,食用菌菌种的质量鉴定,如何防止食用菌菌种退化六个方面展开授课。
在讲解母种的制作与扩繁技术中,介绍了营养液制作、营养液分装、灭菌处理、摆斜面的具体参数与操作流程,并讲解母种转管无菌操作技术要点。课上,具体讲解了原种制作中的常见原种配方、装锅灭菌、出锅 、冷却的最佳温度以及接种培养的细节操作。介绍原种的栽培种制作的基础配方、栽培配方,以及在原种栽培制作中拌料、测水分、调pH值、装袋、封口、灭菌等环节的具体操作。
对于检验灭菌效果,杜萍副教授介绍:一般情况下,灭菌后的培养基最好应放在要培养的温度下,空白培养1周,可检查灭菌效果。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培养基没发生任何变化,说明灭菌效果良好,可以使用。并且指出,可以通过消毒、灭菌来对接种箱和发菌室消毒灭菌,其中灭菌也可包括紫外线杀菌、气雾消毒灭菌、使用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