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是野生菌进入生长旺盛期,贵州是野生菌中毒事件的高发区。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防止因食用野生菌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部署加强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工作,对食用野生菌进行风险提示。
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周密部署,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各级人民政府食安办要会同相关部门,采取科普知识宣传与食品安全监管齐头并进方式,以村寨、社区、厂矿、学校、农贸市场、集市为重点,深入开展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知识宣传,普及食用野生菌辨别、中毒救治知识,加大流通、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降低食用野生菌安全风险隐患,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同时要求各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落实值班报告制度,做好应急事件处置准备,及时处置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
据了解,若食用了有毒野生菌轻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重则出现头昏、幻视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肝肾损坏、胃肠炎症、光敏性皮炎、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甚至导致休克、死亡。误食毒蘑菇后的中毒反应最快只有10分钟,慢的在12小时后。
那么,老百姓在食用野生菌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记者从贵州省食药监局相关部门了解到,若食用野生菌产生不良反应,自救方法是尽快刺激咽部催吐,用温盐水灌肠催泻,同时求助医疗机构实行综合性急救。
此外,老百姓在采摘或选购野生菌时,应该注意既有菌托又有菌环的真菌很可能有剧毒;不熟悉的野生蘑菇不要采购;粪生真菌一般有毒,不要采摘。 在加工烹调时,要认真挑选、清洗野生菌,煮熟炒透后再吃。一般要用开水泡3分钟到5分钟,并多翻炒几下。 并且一次不能吃很多,种类不宜过杂,同时,食用野生菌时不宜饮酒,以防毒素和酒精起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