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07-](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5/24/18-20-47-31-21325.jpg)
刘琴专访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荣休讲座教授、国际著名蕈菌学家,世界食用菌生物学及其产品学会前副主席张树庭教授
注:本文已经张树庭教授亲自审核!
人物名片:
张树庭,1930年出生于中国山西忻州,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荣休讲座教授,澳籍华人,国际著名蕈菌学家、英国官佐勋爵(OBE)、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世界蕈菌生物学及其产品学会前副主席、国际蕈菌科学学会亚洲区科学委员会主席、世界文学及科学院院士、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会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东南亚生物网地区总部前执行秘书。2005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上,被组委会尊为“国际药用蕈菌运动之父”。张教授著述甚丰,出版涉及蕈菌遗传及育种、分类、生理生化及栽培技术、营养、滋补及药疗等方面专著21部,并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张树庭教授虽为澳籍华人,却心向祖国,一心立志为中华民族,尤其是祖国的农民兄弟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精力。在八十年代初,他便以自己在蕈菌业上的丰富学识和研究成果,引进二次发酵技术,让中国蘑菇在单位面积产量上大大提高,以广东、福建和浙江为主,掀起了一个栽培高潮,蘑菇出口数量激增,为当年我国外贸创汇立下汗马功劳,张教授因此受聘为前中国国家轻工业部高级科学顾问。
作为一个全球著名蕈菌学者,针对日本关于香菇发源地的问题据理力争,经过反复的资料研究后,他与美国著名蕈菌学者P·G·Miles教授共同署名的《中国香菇早期栽培的历史记载》一文,在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版杂志《热带菇类杂志》(MUSH,J,Tropics,1987,7,31-37页)上发表。此文一发表,即引起全球,尤其是日本学者的高度关注,鉴于张树庭在国际蕈菌界的巨大威望,以及确凿的史料佐证,日本人没有提出更多的反对意见,取得初步胜利。这不仅是探究一种学术新论点更是对历史负责,弘扬了中华蕈菌文化。
1993年8月第一届国际蕈菌学术会议由张树庭教授主持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会议期间,各国学者对中国香菇产业发展产生强烈兴趣,会后掀起一股考察、投资大陆食用菌的热潮,并且签署成立了“海峡两岸菇业联谊会”,对推进两岸菇业合作与交流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