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野生菌有1,000多个品种,云南有800多种。占世界野生菌种类的70%-75%。 在如此丰富的野生菌资源情况下,云南的野生菌产业还是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云南食用菌协会周远宽常务副秘书长说。
宜良县狗街镇小哨村委会6,000多亩的山林,每年平均产出的干巴菌在6吨左右、牛肝菌也在2吨以上,可是目前,狗街镇还没有一家从事野生菌深加工的企业。
深加工比例低下
“小哨的植物种类以云南松和壳斗科植物为主,野生菌容易和这些树种共生;再加上宜良的山林刚好到了适于野生菌生长的年限,给其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教授说。
“理论上,云南每年可生产50万吨野生菌,实际被利用只有20万吨,3/5的野生菌被浪费。”周远宽痛心疾首。在息村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有些牛肝菌因没有及时采集已经腐烂。进入6月后,因为没有大量菌子出土,村民已很少上山采集。
此外,小哨生产的大部分野生菌(包括松茸)绝大部分都卖给当地的农家乐。周远宽说:“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松茸是国宴佳品,价格达800元-1,000元/每公斤,而在云南价格偏低,出口松茸只占总量的很少一部分。”
“就我所知,有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餐馆会用以次充好等手段,给云南野生菌餐饮行业摸黑。”昆明滇菌王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伟证实:从2000年开始,滇菌王每年需要上百吨的野生菌,但同为以接待外来游客为主的一些企业,却用低品质野生菌蒙冒充经过深加工的优质菌。马晓伟说:“野生菌是出口创汇大项目之一,我们应在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让它全方位地走向国际市场。”
政策扶植乏力
“在浙江等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培植都是由一个下属农业厅的专门机构完成。但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和还没有一个专门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机构,只能用民间的协会来做这些工作。然而,民间协会的作用在粗放式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现状中,几乎难以显现。”周远宽对这一局面显得很无奈。
“如此大的资源蕴藏量,其开发量却只有区区1/5,且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山民打‘游击战’。产值规模与产业规模严重不对称、资源开发的原始化和无保护性,都是云南野生菌产业的硬伤。云南食用菌协会会长朱卫民也认为:“治疗硬伤目前还只能指望政策。”但我省现行的野生菌产业促进政策,只有5年前出台的《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的执行并未完全到位,各地对发展野生菌产业也还在政 策论证中。
周远宽说,市场上经常发生吃野生菌中毒的事件,这说明有关部门对采集户的培训不够,对市民的教育跟不上。小哨地区实行承包制度,就应同时培训承包采集户,让他们掌握安全采集的必备知识。“政府部门应该在政策和业务上加大对野生菌及食用菌的扶植力度,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深加工产量和菌品的质量。”
“家乡宝”难出门
朱卫民说,云南野生菌资源蕴藏量达到50万吨,产值20个亿。2005年云南食用菌创汇8827万美元,大大高于花卉产业的出口创汇。目前已有54家滇企参与野生菌出口,业务涵盖了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出口国家和地区以日本为首,依次是中国香港和东南亚、欧盟。“但这仍然满足不了云南野生菌的出口需求,我们仍需扩大海外市场。”
尽管如此,今年3月在昆举行的“新加坡云南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启动”新闻发布会上,新加坡云南园圃园中心负责人何峰却公开表示:“云南野生菌在新加坡无踪影。”这句话,直接点到了云南野生菌的“出门”之痛。
何峰称,云南野生菌在新加坡缺少市场推广,“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家滇企在新加坡举办过大型野生菌宣传和推广展览。”而同样尴尬的是,没有一家企业能解决野生菌的安全食用问题。“当然,外国人不懂野生菌烹饪技术,也成为云南野生菌进军海外一道难越的门槛。”
据了解,长期制约云南野生菌走出国门的技术瓶颈,已有所突破。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联手云南菌苑科技有限公司,已开发出十数种安全野生菌食用产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将为云南野生菌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省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桂明英说。
□专家说法
人工种植障碍重重
省农科院食用菌工程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光亚说,食用菌产业的特点,是少了不好卖,多了才好卖。云南省的食用菌人工种植正面临着重重障碍:
――无食用菌专业市场。农民栽培的食用菌只能到菜市场零卖,影响了种植者的积极性。尽管许多食用菌企业多次呼吁,但困于资金、土地等原因,大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一直没有建成。
――种植者文化素质低,没有充分认识到栽培食用菌的“钱”景。科学指导与种植者的低文化水平和急功近利思想格格不入,推广站推广难。在山东等地,大部分种植者都是大学生。
张光亚指出,发展食用菌产业,要坚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人工种植并举。
首先,农民承包山林后应自觉地保护资源,不到采集的最好时机就不采,以保证采摘后野生菌的品质。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种菇者和加工公司在资金和技术上展开扶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香菇等大路产品,开发珍稀品种。
第三,要强化食用菌进行深加工,在包装上突出云南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吸引买家。积极鼓励有技术和实力的企业发挥优势,通过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环节的科学控制,加大滇菌的出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