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南靖靖城镇郑店村的一个变压器坏掉,当天出菇量骤减,导致深圳秀珍菇市场波动,价格上扬。发生这样的“蝴蝶效应”,郑店菇农们习以为常。这个仅有466户人家的小村庄,几乎人人都在与食用菌打交道。全村年栽培食用菌5000多万袋,年产量3万多吨,占据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食用菌市场的半壁江山。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就开始在培育食用菌,到现在已有40年了。”郑店村党支部书记杨国梁说,郑店村是“中国白背毛木耳生产基地”,全村1821人,耕地1310亩,但由于土壤条件不好,村民很早就摒弃一般的农作物种植发展食用菌。目前,郑店村已有食用菌栽培营销店100多家、食用菌企业6家,然而这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
“1999年邻县发生的毒木耳事件,一度使我国食用菌市场遭受重创,郑店食用菌也不能幸免于难。”早年就开始培育食用菌的菇农杨建木说,那一年,郑店村菇农损失300多万元。
“农残超标一律不准上市。”经历一番阵痛后,十几名郑店村食用菌“经纪人”率先自发联合起来,统一拒绝收购农残超标的食用菌产品。同时镇村也因势利导,建成集制种、检测、保鲜、温室、反季节常温等实验为一体的食用菌研究所,组织经验丰富的食用菌栽培大户联合起来成立食用菌产业协会,按照无公害标准出台了《食用菌栽培技术标准》。
“从那以后,郑店菇被广大收购商公认为放心菇。”杨国梁介绍说,食用菌安全得到保障后,郑店菇农为了突破品种结构单一的“瓶颈”,还积极与台资食用菌企业合作,引进秀珍菇、杏鲍菇、杯蕈等20多个珍稀新品种,促使食用菌栽培品种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