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采摘完菇后被四处丢弃或焚之田野的菇筒,如今经过再循环利用,给菇农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这在黎川县不能不说是件新鲜事。
黎川县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有2万多户农户种菇,占农户总数的50%。过去,由木屑或棉籽壳做成营养基的菇筒采摘3―4次鲜菇后,菇筒就不再长菇,菇农只得将其废弃,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污染了环境。近年来,该县一批专门从事食用菌研究的民营研究所脱颖而出。菇筒再灌水技术的问世,使废弃的菇筒重新焕发出活力。只要往废弃的菇筒内灌水,菇筒又能采摘3―4次鲜菇。这不仅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而且大大节约了资源。经过灌水技术处理后再也长不出菇的菇筒也不像过去一样一弃了之,而是通过技术处理成为取代木材的烘菇燃料。另外,废弃菇筒经过技术加工后,还是果树栽培的好肥料。尤其令菇农惊喜的是,去年该县引进一家塑料加工厂后,菇筒的塑料“外套”成了“香饽饽”,有专门人员上门回收,每个废弃菇筒的塑料“外套”可卖到3分钱,废弃菇筒每个能卖到0.1元。按每个废弃菇筒0.1元计算,今年该县生产食用菌1.5亿筒,仅废弃菇筒回收一项,便可为菇农增收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