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打击食品犯罪,提高群众鉴别伪劣食品能力,警方根据办案经验,总结了近几年侦办食品犯罪案件中发现的九大“潜规则”,提醒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
一是生鲜肉。主要是在猪、牛、羊养殖、屠宰过程中非法使用、注射禁用的“瘦肉精”药物;一定区域内的私屠滥宰、注水问题较为普遍;在加工过程中,用鸡肉、鸭肉甚至狐狸肉,加上粘合剂、保水剂,制售假劣羊肉片等问题。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应查看检疫合格证明。同时,注过水的猪、牛、羊肉挤压时易出水,阳光下肉面发亮,肉色发白。注射过沙丁胺醇的猪肉肉色鲜亮,稍微有发粘的感觉。价格较低、肉色发亮的羊肉也要引起警惕。
二是熟肉制品。主要是使用鸡、鸭肉、狐狸肉,加上香精、香料煮熟后,制售假劣熟牛肉、熟狗肉等;用其他生鲜肉、病死畜禽肉,加上羊肉精、牛肉精,制售假劣羊肉串、牛肉串;在加工猪头肉过程中,使用工业松香拔毛,用工业火碱、亚硝酸盐煮制等问题。广大群众在购买熟肉制品中,如果发现价格明显偏低,就要慎重选购。
三是水发产品。主要是在泡发毛肚、百叶、鱿鱼、虾仁等水发产品时,为杀菌、防腐、增加重量,常用甲醛、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等化学物质浸泡等问题。被处理过的水发产品体积特别膨大,颜色发白,质地较脆,有的有刺激性异味。
四是豆制品。主要是在豆腐、腐竹、豆油皮加工中使用工业卤水、工业卤片,有的甚至还加入“吊白块”防腐、提色等问题。另外,有的加工点在豆芽水生过程中会添加AB粉、无根水等禁止使用的物质,这种豆芽茎秆十分粗壮,根短甚至无根,在购买豆芽菜时要注意辨别。
五是腌制品。主要是在腌制咸鱼、制作干鱼过程中,为防腐、防蝇,添加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在咸菜腌制过程中使用工业盐,在虾酱中用罗丹明B、日落黄着色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