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大海村民乘上低温蘑菇种植致富快车


    【发布日期】:2006-08-02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核心提示】:大海乡立足于海拔3000多米的实际,因地制宜,种植珍稀低温食用菌。仅绿荫塘村80余户村民就建成食用菌大棚90多个,每个大棚年获利

    大海乡立足于海拔3000多米的实际,因地制宜,种植珍稀低温食用菌。仅绿荫塘村80余户村民就建成食用菌大棚90多个,每个大棚年获利1.5万元,每年纯收入达130多万元。

    绿荫塘村地处3150米的高海拔山区,历来只能种植洋芋、荞子、燕麦等低产出、低收入作物,农民生活十分困难。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根据“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针对特殊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变冷凉劣势为经济优势,于2003年与曲靖新意公司合作进行低温食用菌种植试验喜获成功。经过市场分析调查,食用菌以美味可口,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可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而著称,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珍稀食用菇最适宜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区生长,每年5至10月,是生产反季节实用菌的黄金时期。由于人烟稀少,大海乡的食用菌具有无污染、绿色环保、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优势,倍受消费者青睐。此外,本地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且由于得到了实惠,群众种植食用菌积极性高。

    为把低温蘑菇产业做强做大,该乡一是成立低温蘑菇种植协会,与外地客商协议建菌包生产基地及签订生产订单。二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培训菇农种植技术,利用特殊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蘑菇,力求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三是积极培养能人大户,用他们的经验、资金、行动带动大批农户发展低温蘑菇种植。四是积极为菇农争取各级扶持,加大小额信贷和其他扶贫资金的扶持力度,为菇农发展壮大低温蘑菇种植提供资金保证。五是实行民主讨论,做到“科学决策,运作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大海村民的不懈努力下,绿荫塘村已建成食用菌大棚90多个,并形成向周边的二道平、鲁纳箐等村辐射种植的格局,全乡待建、在建的大棚100个,投入小额信贷资金1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10.6万元,整村推进资金19万元。低温蘑菇种植以百灵菇、杏鲍菇、金针菇、鸡腿菇、大球盖、猴头菇6个品种为主。绿荫塘村四组村民师金德一人建盖了3个大棚,每个大棚占地 50平方米,平均每天3个大棚至少可采菌130公斤,每公斤最低价格13元。每个大棚有菌包5000余个,扣除成本,每个菌包每年可净赚1元,每个大棚可净赚5000元。由于防治病虫害的技术过硬,加之精心呵护,师金德管理的菌包仅有100多个报废,出产率超过99%。师金德还负责对其它12个大棚低温蘑菇种植的技术辅导,每月仅收取1000余元的辅导费。

    低温蘑菇种植使大海乡村民乘上了致富快车。经过两年来的发展,大海乡的低温蘑菇种植已初见成效,年收入156万元,其中百灵菇30万元,杏鲍菇67.2万元,金针菇43.2万元,鸡腿菇9万元,大球盖1.84万元,猴头菇4.8万元。扣除各项成本费,种菌户人均年收入可达6800余元。村民张志民欣喜地说,“感谢党委政府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路。现在娃娃读书的费用不愁了,每年还有点节余。”邓  辉/文(完)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