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讯:东宁县共计102个村,目前,在“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带动下,真可谓是“村村生产、户户栽培”,随便在哪条路上走一走,映入眼帘的皆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黑色海洋。
近年来,东宁县黑木耳产业注重上产理念升级,东宁县以园区为先导,更新管理理念,先行向缩小规模要效益,从提高单产高品质中求生存。实践表明,在缩小规模、变粗犷生产为精细、生态、集约管理之后,由于木耳大小、品相、色泽、口感等均胜出一筹,耳农收入不但不减,每袋反而增加1-2毛钱。目前,东宁县耳农已经逐步实现了向追求总量要效益为向提高单产高品质的华丽转身。
位于东宁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国家级黑木耳栽培示范园区始建于2009年,总占地面积达6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5000平方米菌包厂、3000平方米研究所、博物馆、标志性大门、雕塑各1座,吊袋棚室130栋、标准化看护房150座、泵房1处、机电井分水井24眼、供排水管道系统6000延长米、硬化路面2600延长米、绿化带4500平方米。
据了解,园区积极促进合作,以此谋发展。园区与中国食用菌协会、黑龙江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建关系,“联姻”后,园区充分利用农业科研权威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借智发展,以智求胜,先后示范推广新技术8项,开展菌种对比、替代料、营养调节剂等试验9项。合作共建,切实提高了科技在园区生产管理中的利用率、贡献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带头示范作用,推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创新技术“吊袋耳、元宝耳、越冬耳”已经成为产业高效益的新支点。
用了十年的时间,东宁县将自己打造成全国黑木耳第一县,2012年东宁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15亿袋,干品总产量7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产值达45亿元。2013年,全县发展总量达到12亿袋,吊袋棚室达到3405栋,占全省吊袋棚室的62%,总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吊袋数量达1.2亿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