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4时许,雨花区疾控中心理化试验员史晓姣,用工具将记者采集来的5种蘑菇的汁液涂抹在报纸上,并且分别编号从1到5,同时将浓盐酸滴在报纸上作为参照,并编为0号。蘑菇汁液挤出来时,有一股清新的味道,汁液滴到报纸上,也没什么特别的颜色。
下午4时30分许,史晓姣小心翼翼地用吸管吸取浓盐酸,分成5滴滴在5种类型的蘑菇汁液上,滴上去时还有一些小泡沫出现,并迅速在汁液中蔓延开来。随后,史晓姣用计时器开始计时。半小时后,报纸上的1到5号的蘑菇汁液颜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颜色没变化,说明这种蘑菇没有毒性,或者没有剧毒。”史晓姣说。
记者随后将采集的5种蘑菇图片发给张平。张平表示,这些蘑菇看起来不像是毒蘑菇,至少不是剧毒的蘑菇。“蘑菇虽然好看,但这些蘑菇不是食用蘑菇,市民不要去采摘。公园里的蘑菇,强烈建议市民不要采摘食用。”张平强调,我国野生蘑菇资源丰富,估计有3800种以上,其中有毒蘑菇有近500种。
[链接]毒理检测方能检测蘑菇的毒性
毒蘑菇内毒素物质极复杂,菇体内所含的毒素种类、含量,因季节、生态环境而异。据介绍,这种用浓盐酸检测的方法,只是一种初步检测。蘑菇到底有没有毒,毒性有多大,要依靠专门的实验室来做精确的毒理检测。目前一般的县区级疾控中心实验室,还不具备做这种精确实验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