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双孢菇的队伍越来越大
“第一年,观望的村民很多。”为了开好头,康志远决定,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干。
跑贷款、找技术员、联系客商,2005年,道庄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建起砖混食用菌棚30多座,单棚年纯利润近万元。
眼见为实,村民认为种植食用菌能够致富。2006年一年时间,村里的标准化大棚增加近百座,食用菌总产近250万公斤,单棚效益5万~6万元。
道庄村村民李学军,家徒四壁,生活上走过弯路,找活四处碰壁。看着家中摇摇欲坠的房子,李学军的老婆决定和别人一样:种植双孢菇。
可是,种植双孢菇需要本钱,康志远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带着他跑贷款。菇棚建起来了,没有钱买牛粪,李学军到漯河市三剑客乳业公司免费打工,只为能拉走一车牛粪。
靠着吃苦耐劳的拼劲,在康志远的带领下,当年,李学军就赚了3万元钱。数着挣来的钱,李学军更加坚定了种植双孢菇的信心。第二年,李学军又建了一座菇棚。
靠着菇棚,李学军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如今,李学军的大儿子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二儿子也考上了大学。
“不是康书记,俺家也不会有现在的好生活。”李学军夫妇逢人就说。
提起以前的贫穷生活,道庄村村民刘新建同样记忆犹新:“2006年以前,俺家穷得叮当响。我最害怕两个上学的孩子回家要钱,因为那时我连10元钱都拿不出来。每学期开学,我都要东挪西借去为孩子筹学费。”
“2006年,我家建起了第一座双孢菇大棚。当年,双孢菇销售形势非常好,每公斤卖到8元钱。”刘新建说,在康志远的指导下,几年后,他家的双孢菇大棚发展到3座。保守估计,3座大棚一年能挣十几万元钱。
“俺家的菇棚规模在俺村还不算大的。这几年,靠种植双孢菇,俺村富了起来,平均每两户就拥有一辆私家车。”刘新建告诉记者。
2006年、2007年,道庄村村民种植双孢菇的热情空前高涨。很多村民尝到了甜头,种菇规模逐渐扩大,在外务工的村民逐步返乡,加入种植双孢菇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