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样因地制宜发展菇品,使之上档升级呢?根据出口和内销需要,应因地制宜选择以下五大类菇品:
骨干品种计划发展。蘑菇、香菇、银耳、黑木耳等是出口与内销的骨干品种,不可断档,必须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因南方气温高,银耳、蘑菇、平菇宜在老产区商品基地生产,新区不可盲目发展。
饱和品种控制发展。平菇、金针菇、凤尾菇、毛木耳、大球盖菇、鸡腿蘑、麻花菇等近年发展超常,市场已基本饱和。应控制生产,防止过剩。
缺口品种重点发展。夏季气温高,市场菇品缺口较大。草菇、金福菇适合夏季生长,草菇夏季市场一般都在10~16元,南北省区可以大力发展。杏鲍菇、白灵菇为低温型菇类,是元旦、春节热销货,卖价高,可建立商品化基地,专业化生产。
珍稀品种积极发展。羊肚菌、松茸、美味牛肝菌、鸡纵菌、红菇,国外畅销,价格昂贵。目前还处于野生采集和人工驯化栽培应市阶段,需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使人工栽培有所突破。榆蘑、大肥菇、大杯伞、盖囊菌、牛舌菌、虎奶菇、长根菇、花菇、厚菇、板菇等品种可小规模发展。
特色品种稳步发展。姬松茸、灰树菇主要出口日本,但受定向销售局限;茶薪菇发展较快,供大于求,价格下挫,应稳步发展。竹荪可用谷壳、野草栽培,成本低廉,南方省区可基地化发展;黄伞、珍珠菇、秀珍菇等特色品种可适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