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140708142536](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7/08/1428026521325.jpg)
进入夏季,毒蘑菇中毒事件又开始高发。据悉,从7月1日至5日,长海医院共接收蘑菇中毒者3人,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食药监部门提醒,野生蘑菇的毒素不能通过烹调、加工破坏,许多毒素还无法检测,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食用野生蘑菇。我国100多种蘑菇有毒,针对毒蘑菇中毒事件,国家食药监局多次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公告,提醒公众预防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目前,在我国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300种,有毒蕈类1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近10种。毒蕈的有毒成分十分复杂,一种毒蕈可以含有几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以存在于多种毒蕈中。毒蘑菇所含毒素为蕈毒素。因其含有毒成分不同,中毒后的症状在临床上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脏器损害型的潜伏期为10至24小时,严重时毒素向肝肾内脏侵犯,病情恶化较快,可导致死亡。
由于蕈毒素不能通过烹调、加工破坏,许多毒素还无法检测,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食用野生蘑菇。消费者不要采摘野蘑菇,尤其是不要采购、制作和食用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蘑菇。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应尽早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识别蘑菇是否有毒,主要从它的形态、气味和颜色上来区分。毒蘑菇一般在顶上有凸起的疙瘩肉瘤,柄上有环状物(脚苞),根上有环状托,有苦、辣、酸、麻及其他恶味,色彩鲜艳,采后易变色,多数柔软,浆汁多并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