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菇农而言,眼下正是香菇菌棒发菌出菇的关键时候。然而,连日暴雨加高温天气,导致菌棒受霉菌感染,陆续出现烂棒现象。如何帮助菇农开展正确的灾后自救以减少损失?连日来,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的农技员们奔走田间菇棚,为菇农送去一剂剂“良方”。
练长勋赶忙掀开遮阳网走进菇棚,一阵潮湿的热气和一股霉臭味扑面而来。在菇棚待了一会,大家都被棚内的闷热捂出汗来。
“菌棒和人一样也怕热、怕湿,这么热,菇段怎么会不烂。”练长勋解释道,连续大雨使棚里的湿度增大,再加上没有及时通风、清理菌棒,这才导致了菌棒腐烂。他建议张还文抓紧时间给菌棒两头开口、放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把菌棒摊开晾晒。
告别张还文,练长勋又急忙赶到大济村源头路上菇棚较为集中的田间。
“被水淹了的菌棒今年还能不能出菇?已经开始腐烂的菌棒还能不能重新加工再用?……”刚到菇棚边,菇农们便围了上来,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原来,源头路上的菇棚大多直接建在田头上,连续大雨使田里有了不少积水,处于棚内底层的菌棒一直泡在水中,再加上菇农蒸菌棒除菌时没有蒸透等原因,导致菌棒霉烂。
“这些菌棒已经感染了黄曲霉菌,只能重新返工。”练长勋告诉在场的菇农,已经感染的菌棒一定要及时隔离,否则会感染其他健康的菌棒。对于需要返工的菌棒,则要按照50段菌棒一斤石灰的比例进行灭菌处理。
“一段菌棒的成本要2.5元,对菇农而言,这是全家人一年的生计。”练长勋在记录下菇农反映的问题和受灾情况后,还不忘告诉参加食用菌政策性保险的菇农,要尽快向保险公司上报受灾情况,尽量挽回损失。
“走,去五一村看看,那里还有好几户菇农等着我们呢。”接近中午12时,练长勋结束了源头路菇棚的指导工作后,又马不停蹄地往下一个村庄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