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合作社让技术有了保障
“老李,快过来帮我看看香菇有没有啥子问题哟!”7月8日,一接到徐家村徐金平的电话,技术员李文林立即就赶了过去。老徐今年第一次种香菇,前几天温度骤然升高,香菇受了影响,虽然在李文林指导下圆满解决了,但他此后处处小心,香菇稍有不对,就立马打电话找李文林。
李文林与香菇打了13年交道,是该乡白宝林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是菇农心中的香菇“守护神”。像他这样由合作社聘请的专职技术员,全乡共有3名。
为确保食用菌产量与品质,不仅管护技术有专人指导,合作社还统一向村民提供接好菌种的袋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工序由合作社严格按技术规程统一完成。村民拿到袋料后只需管护与采摘就行了。技术程序的简化,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对食用菌的种植。
去年,合作社负责人杨猛试种地栽香菇成功,填补了夏季香菇市场的空白;今年,灵芝大户王钦江自制灵芝菌种成功,告别了菌种受制于韩国人局面;欧维勇等2位村民成功开辟网络销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合作社对村民的技术与市场引领作用更加突显。600万袋食用菌让全乡人均增收1100元
有了政府的扶持与合作社的技术保障,白朝乡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前年,全乡食用菌仅100万椴(袋),去年就达到300万椴(袋),今年已达600万椴(袋),其中,地栽灵芝面积300亩170万棒,袋料香菇260万袋,椴木木耳150万棒,银耳20万棒。形成了白朝村和白马街社区的地栽灵芝产业带,白朝、马家、兴隆等村的袋料香菇种植带,和罗家片区的椴木木耳产业带。
“仅食用菌一项,今年将带动全乡人均增收1100余元”,该乡党委书记张玉全对发展食用菌信心满满,全乡幅员面积146.2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按照“砍密留疏、砍大留小”的择伐方式,林木资源可确保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如今,政府注册村民使用的“月坝”牌食用菌品牌,已在成都、南充、巴中等省内外有了相当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