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曾流行一个词汇叫“万元户”,20年前,万元户曾是新闻的焦点、人们羡慕的对象。要把“万元户”和禄劝贫困山区联系起来大家都会觉得有些牵强,而一朵朵其貌不扬的野生菌则创造了这个“万元神话”。
1984年的7月禄劝县团街镇卓干村的赵正才把拾到的一筐松茸小心翼翼的装进竹篓,用布盖上,经过7个多小时的汽车颠簸来到昆明,亲手把菌子交到贩子手中,换来十多张“大团圆”(大团圆:第三套人民币10元),压制着心中的激动抓着这沓钱,迅速的回到禄劝,继续捡松茸,同时从别人手上收松茸,虽然当时菌子的价格普遍较低,但是一来一去,到了1984年底,赵正才一数,84年一年卖菌就赚了6万多元!很显然,因为扎根于禄劝贫困山区,缺少新闻关注,赵正才成为了禄劝县的‘闷头财主’。据资料显示,1987年,城镇职工平均年工资为1459元,1万元相当于普通人将近10年的收入。
二十年后的2014年7月,赵正才在自家数千平米的院子里,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了300余平方的冷酷,用于储存180余吨的野生菌,同时购买了冷冻车、面包车、轿车。赵正才年近古稀,现在已经把事情放手给儿子打理,一顶帽檐被磨出毛糙的草帽,身材略显消瘦却神采奕奕。对于赵正才而言,他这二十年来一直在静心的做菌子生意,没有商人创业的惊心动魄,也没走有很多万元户的大起大落的轨迹,一路平平稳稳。因为禄大路修通和连接卓干村的水泥路的修建,今年准备把厂从禄劝县城搬回家中。以前初加工和深加工都在县城里的厂里,厂房比较小,同时生产噪音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现在交通方便了,自家的场地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所以在家里搞一条龙的生产更为实惠。据赵正才介绍,目前整个禄劝的野生菌只够供他家,同时为了满足省外市场,还要从楚雄武定县拉来一半才能保证正常生产。目前赵正才家年销售精品菌200余吨,全部供应省外市场,北京一些客户来一次就拉走20余吨,一年下来几乎没有存货。2013年因为雨水不好,赵正才家只出了70余吨的精品菌,实现收入100余万元,去除成本纯利也有几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