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桑竹枝作原料,对于我们来说只需要就地免费取材。”因此,彭德清和村里几名农户毫不犹豫地尝试了这项“因地制宜”的食用菌培育新技术。去年4月10日前,他们做好了第一茬的菌棒,菌棒的养菌时间大约需要6个月,当年的中秋节前后就开始采摘了,收获周期一直持续到今年的5月,“现在大棚里的菌棒是培育第二茬了,正处在养菌阶段。”
程希林告诉记者:“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食用菌的销路很好,一个菌棒的培育成本约2.5元,每个菌棒可以产出2斤花菇,市价6元,这样一来,一个菌棒的净产出将近10元。”去年,白莲崖村先行先试的农户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例如村民朱正传,因为身体原因他不能外出务工,2013年,他通过培育2万多棒食用菌,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
彭德清笑着说:“我们村里的一个种植户说:‘自从嫁过来后,家里就没见过1万块钱,这下终于见到了,算是开眼了。’”而一旁的程希林接过话茬说:“她今年估计不会再满足1万元了,听说这段时间她正在学汽车驾驶,估计过年前小汽车就要开到家了。”
从第一茬里尝到了甜头后,白莲崖村里专门成立了白莲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彭德清被选举为理事长。他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对利用竹枝种植食用菌的前景十分看好,今年村里的食用菌规模达到了近20万棒,预计今年的鲜菇产量将达到15万公斤以上。“今年9月份就要收获第二茬了,前几天就有合肥的商贩来预订了。”
据了解,在大化坪镇,不仅仅是白莲崖村,汪良村的桑枝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同样是如火如荼。目前大化坪镇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达100余亩,今春,该镇桑枝食用菌培育规模约为(花菇、木耳)35.5万棒,产量达23万公斤,总产值约300万元。预计今年下半年还将新增桑枝食用菌10万棒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