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废弃无用的竹桠、桑枝,还能再度“焕发青春”吗?答案是肯定的。在霍山县大化坪镇,一些库区移民户在竹桠、桑枝中淘出了“宝”,利用它们作原料培育出了鲜美的食用菌,成了市场上俏销的“抢手货”,让本来没有价值的桑竹枝实现了“华丽转身”。
日前,记者来到霍山县大化坪镇,在白莲崖水库的下游,看到了路边一个个显眼的黑色大棚。陪同记者采访的白莲崖村村主任程希林说,大棚里面培育的就是用竹桠、桑枝等作原料培育的食用菌菌棒,每个大棚里约有6000个菌棒。
来到大棚里,只见白色的食用菌菌棒用菌袋密封包装完好,整齐排列在木架上。而村民彭德清正忙着将一个个菌棒从上层移到下层。他解释道:“最近天气炎热,菌棒如果排的太密,温度高的时候最高层的菌棒很快就会变成‘烧棒’。”随后,他指着棚顶正在喷水的喷头说:“这不,我们还专门从水库引来恒温凉水给它们降降温。”
彭德清是白莲崖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是白莲崖水库的库区移民。过去一直以种地为生,自从成为库区移民后,他和一些农户开始将致富目光专注到食用菌产业上。他告诉记者,从2004年起就开始培育食用菌,最初培育种植食用菌都是用山上的杂树,不仅浪费林业资源而且产量较低。“因此,一直是‘小打小闹’,规模小效益也比较低。”
2013年,为了帮助库区移民户致富,霍山县相关部门来到镇里推广一种新的食用菌培育技术,即利用竹桠或桑枝、麦麸、糖等作为原料制作食用菌菌棒,培育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的食用菌,并且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
听说有这种新技术,彭德清和村里的食用菌种植户眼前为之一亮。程希林说,这是因为大化坪镇毛竹资源丰富,有着“取之不尽”的竹枝;而蚕桑种植户也较多,每年修剪桑树后都会产生大量的桑枝。但是长期以来,农民把上百万斤的桑竹枝当柴火或者垃圾,堆放在田间地头或者房前屋后。“早些年大伙也想着怎么充分利用,但是就是没有好主意。这下好了,这些桑竹枝终于找到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