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县发展以栽种黑木耳为主的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迅速为壮大县域经济增添了活力,形成特色品牌,带动农民增收。
小木耳拉动大产业
近年,东宁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确立比较优势——栽种黑木耳亩效益远远高于蔬菜和经济作物,是
粮食作物的20倍以上。而东宁县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温润,具有栽种黑木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将黑木耳列为立县产业来抓。 东宁县推进黑木耳产业发展,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5个食用菌研究所,2个国家级示范园,2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推行栽种黑木耳信贷“一卡通”。县政府还拿出1000万元,扶持日加工能力达2万袋以上的菌包厂建设,现已建成28家。通过延伸产业链,使黑木耳产业实现了社会化分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过去的“白色污染”变为现在的“金色收入”。
东宁县还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他们相继举办了三届中国·牡丹江(东宁)黑木耳节、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销会、黑木耳产业高峰论坛等节庆活动,极大提升了黑木耳品牌影响力。
科技为黑木耳产业加油助力
在占地600多亩的东宁县北河沿黑木耳国家标准化栽培示范区,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菌袋“吐”出一朵朵黑花。眼下,正当东宁耳农收获季节,田地里采摘的、家里晾晒的、农用车拉的都是黑木耳。东宁黑木耳大丰收,离不开科技的加油助力。
为此,东宁县设立了黑木耳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同时与全国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与黑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东宁还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技术推广模式,培养了一批黑木耳栽培乡土人才。据统计,近年全县发明、革新了小孔栽培、吊袋木耳等新技术38项,黑木耳栽培技术全国领先。全县实现了春耳、春耳秋管、秋耳、越冬耳四季联作模式,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除此,还建立了县镇村三级产业服务网络,开通了国内首家黑木耳电视科技频道,并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对全县耳农进行技术指导。在东宁县供销社副主任卜宏志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了一条刚转发给耳农的短信:“近日降雨较多,气温较高,请广大耳农关注天气变化适时采收,采取网架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