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大连市有野生蘑菇200多种,其中可致命的主要有白毒伞、鳞柄白毒伞和鹿花菌等,其毒性均为肝肾损害型,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死亡率极高。为加强预防食用野生鲜蘑菇中毒,2006年大连市政府印发了《关于禁止销售野生鲜蘑菇的通告》(大政发[2006]72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销售野生鲜蘑菇。今年,大连市食安办已于6月初在新闻媒体发布了预防野生鲜蘑菇中毒警示,各区市县及相关部门开展了宣传工作。通过分析,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安全意识薄弱,侥幸心理作祟。大连市虽多次进行宣传及发布警示,禁止食用野生鲜蘑菇,但百姓对此认识仍然不够,仍存在一种凭经验采摘、食用就没有问题的侥幸心理。二是野生鲜蘑菇变异,极难辨别。由于菌种的变异等原因,可能发生形态改变,致使以前无毒的野生鲜蘑菇染上毒素成为毒蘑菇,即使是植物研究专家也无法仅凭肉眼和经验来判定是否有毒,极可能发生误采、误食,造成中毒。三是湿度、温度适宜,野生鲜蘑菇产量增加。四是经济及市场影响,中毒人员中有80%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城市周边农民等低收入群体。
近日有媒体报道福州罗源一名女性因吃了六两麦螺中毒昏迷的事件。麦螺学名织纹螺,俗名尖螺、海丝螺、海狮螺或白螺,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 .5厘米。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体内常会积聚赤潮海水中的有毒菌群以及河豚毒素。其中,河豚毒素是剧毒的非蛋白质神经毒素,0.5mg即可致人死亡。
为了您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连市食安办再次提醒广大城乡居民、来连游客和外来务工人员,不采食野生鲜蘑菇,不食织纹螺。